清廉遭恶批,腐败反受褒!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看来这为官之道里面“做事”与“做人”的悖论早就存在。...





关注日知录(微信号: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新解世间事, 知人,敬人,做人。 重逢神奇,再见惊艳,快乐天天。喜欢,就关注一下呦。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



春秋晏子管理悖论:清廉被批 腐败得奖
神州日知 乐儿



晏婴,又称晏子。据说他虽然矮小,却机智聪慧

《晏子春秋》中,记录了晏子治理东阿之事,此故事值得大家好好省思。

晏子的治理
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三年,齐景公将之召回并责备说,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那个地方,却越治越乱,应予严惩。

晏子请求再给他三年时间,三年以后若无成效,甘愿赴死。景公允诺。尚未到三年,晏子就得到了景公的祝贺,说他治理得很好。

可是,晏子并不领情,他说:“前面治理东阿,不接受讲情、不纳贿,还把池塘里的鱼都分给贫穷的百姓谋生,百姓没有一人忍饥挨饿,您却认定我有罪;这一次,改变前面的作法,对那些嘱咐托情的准许,给周围的人以行私的方便,接受贿赂,而且加重赋税,池塘里的鱼,归入权势之家,挨饿的人过半,您反而向我表示祝贺,我真是愚不可及,请让我回老家吧,你另请高明。”

景公闻悉,连连向晏子道歉,表示不再干涉他对东阿的治理了。
悖论
看来这为官之道里面“做事”与“做人”的悖论早就存在。

做事者全部心思用在为百姓大众谋福利,关心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虽然工作成绩卓着,但却寂寂无名;

相反那些会“做人”者,只做表面文章,搞关系讬人情,会炒作、善包装,不失时机显露表现自己,名声挺响的,职务升迁很快。

其实这也好理解,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只顾埋头做事,眼睛向下,哪里顾得上结交关系,疏通门路;

而整天琢磨跑门子托关系,哪里还有精力干正事、实事,就得靠弄虚作假来巧饰伪装。

长此以往,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人有可能被遗忘;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人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那么只知做事的人长期得不到肯定与鼓励,心理就会失去平衡——有快捷方式可走,何必去吃苦受累,于是不通过做事而是靠其他歪门邪道上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会“做人”还意味着对某些特殊的人物予以关照,甚至是不惜损害国家与普通民众的利益来满足他们的不合理要求,因为他们身居要职,他们神通广大,他们的褒贬毁誉能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对他们的关照似乎就是对自己未来的投资。

可这是慷国家之慨,损大众之利,收买一点可怜的虚假的脆弱的“人情”,经不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这样的人也许会一时得逞,却绝对不会走远,甚至会为此付出可怕的代价。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考察衡量一个领导者的政绩,是靠“事”还是靠“名”?这“名”又是如何得来的?是靠老百姓的口碑还是其他途径得来的虚名?

在这一点上,孟子有一段话值得我们借鉴,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领导身边的和他手下的人都说好不足为凭,也许他收买了他们呢,他们已得了好处自然替他说话;那么什么才是最可信赖的?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全国的老百姓都说他好,总该没问题了吧?!还不够,还必须做一番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工作,发现这个人确实名副其实,才可相信。

另一方面,对待否定的意见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加以周密细致的实地考察,才不会冤枉一个好人。

今不如昔
从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

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

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



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眼下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

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晏子乐观豁达,处其自然。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



“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时于天”。

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

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看来,晏子生活距今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故事与思想主张对我们今天考察、选拔适任者依然具有启发意义,有些,今天都不一定做到啊。

让人不得不感叹,今不如昔啊!







本号所发文章除特别署名外,均为原创,注明出处,欢迎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本号内容及商务合作热线:18911155596,邮箱:1115557898@qq.com。欢迎投稿,开展商务合作。喜欢这篇文章,点赞一下。好东西当然要分享呦。关注本号,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二维码。


    关注 日知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