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的“学习三宝”

 

烧脑了咩。...



1、老爸的“学习三宝”

晚上和爸妈视频聊天,给他们分享我白天看的书,关于学习方法。小时候爸妈对我学习的关照,仅仅停留在作业、考试之类的日常之上,很少讨论“方法”的问题。只记得老爸跟我说过,一天学习完了,睡觉前要想想,今天学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不足,总结下。其实是在说“复盘”。我记忆里说过好几遍,但我都当耳边风了,一直没养成这个习惯(现在极力抢修ing)

除了“复盘”,老爸还有一个法宝“见招拆招”。以前家里灯坏了,洗衣机坏了,衣服拉链坏了,车坏了,我爸总能“鼓捣鼓捣”就搞定了,被老妈戏称为“万事通”。当时不觉得什么,但现在,不得不惊叹,解决问题的能力,多么重要。刚刚特意采访了下老爸,为啥啥都懂,他说,别人会,我也能学会。内心的预设,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我呢,遇到问题常常否定,这个我不会,也懒得琢磨555

第三个法宝是“好奇心与有心人”。一件小事。给妈妈新换了手机,拿去手机店“剪卡”。回来不仅卡剪好了,还得意地跟老妈说,把所有号码都导到新手机上了。我特惊讶,要知道平时我爸对智能手机玩得并不多,他说以前听人说有这个功能,就记住了,今天正好换卡前考虑到,就“鼓捣”了一下,就导出来了呀。从“听说”到“记住”,再到“用起来”,如此自然。

再看看我自己,常常是各种“笨方法”,习惯性的依靠固有的模式思考,常常做些动作让朋友“哭笑不得”。而当我长到今天,才开始了解,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能力,多么重要。我耳濡目染老爸的“三宝”,也没有完全习得,当然,一颗旺盛的好奇心除外。



2、李叫兽的“刻意练习”与“建立联系”

最近在上李叫兽的“14天改变计划”,加上之前一直看他的文章,对他的“结构化思维”印象深刻。对于我这种“没逻辑”的大脑配置,实在做不到“条分缕析,清清楚楚”的表达自己。

李叫兽在采访中说道,以前上学时他就一直善用“刻意练习”。比如,学到一个新的理论,他会马上用起来,比如刚学了逻辑化表达,他在编写一条短信的过程中,就会马上调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实践起来,一条短信编了一个小时,在别人看来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但对于他来说,是一项技能的提升,所谓“学以致用”。

关于“建立联系”,学到一个新理论

比如,理论: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马上调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a/文案:iPod, 1000首歌装进口袋,而不说“听歌的好东西”

b/流行语:风口上的猪,而不说“顺应趋势”

……通过不断的联系,connect dots,人的大脑回路也会生成新的路径,所谓“思维进化”。李叫兽说,当你只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一个知识。但是当你有10000个知识,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另外,人和人的认知差别,并不在数量多少,而是关联多少。

我小时候有个自己的比喻,我的知识就像一个仓库。仓库很大,东西很多。每次考试就是,有车开到仓库门口了,马上得上货,时间紧急的情况下,离仓库最近的东西就被搬运走了,离仓库门口越远的,越不可能搬走。而考前复习,就是“搬运”,将平时积累的东西已最轻便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搬运到仓库门口,这样车来了,需要什么,可以随时取用。想想还挺形象的,这是调用知识的能力。



3、为什么死记硬背不讨好?

今天看书,讲了记忆的分类。一、感觉信息存储;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

一、感觉信息存储

为什么以每秒16帧的速度拍摄的影片,看起来会是连续的画面,而非一幅静止的图片?

因为,视觉图像一般会在感觉信息存储中保存0.25秒,我们无法盐城停留的时间,感官信息存储的功能在于使大脑能获得比实物发生过程更长的时间来处理感官活动。

二、短时记忆

容量有限。比如记忆20个数字,通常只记得五六个,而且往往是最后的五六个。

三、长时记忆

容量无限,需要训练,建立关联,随时调用,形成熟悉的使用路径。

一个实验:国际象棋大师和普通选手,被要求在5-10秒内,记住棋盘上随机摆放的20-25个棋子的位置。结果大师和普通人一样,只能记住6个左右。但如果按照实战中出现的棋谱摆放旗子,大师们几乎可以说出全部的位置,普通人仍然只记得6个左右。

这是因为棋谱有关联模式,能将众多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所谓老司机都是有套路的,莫不如此。其他10000小时定律,也是类似的道理,你在一个领域呆久了,自然会懂得其中的套路,轻车熟路,所以容易出现新的关联,产生创造。

4、信息大爆炸,我们如何不被炸掉?

最近和身边的人交流,加上看书,听别人讲课,越来越发现:

一、认知很重要。认知和观念的升级速度,大大的影响着生活质量。

二、认知的方法更重要。如何在大爆炸时代,建立一套自己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套路”,需要不断的优化。

信息当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不断的滑行到“知识的上游”,接收一手信息,结合身边实际,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行动,在日常里改善,提升幸福感。这就是“学习”“成长”的效用。
PS:最近芬兰的教育大变,从分科教育,改善到“现象教学法”,比如“咖啡厅工作”的课程,将会学习英语,经济和沟通技巧等整套知识,比如“二战”主题,将会把历史、地理和数学相结合教育,这个看着很棒哦。

PS:看完是不是很烧脑&枯燥,被我写成这样也是有点残了。。周末来了,看电影看美剧走起了,对了,《我不是潘金莲》看了还不错。


    关注 鱼串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