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连续性的尝试—终极追问

 

如果残体是由“一”演化而来,所有残体都有共同的“一”,了解“一”就可以了解万物的存在。...





万物演化有种回归唯一的内在冲动,基于这样的基础假设,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开始到不计其数的物质与生命,本质都是残体,为了实现回归唯一,万物的边缘能够发出信息,并能够感知其他残体的信息,这是感应属性的本质与意义。类比于电子、质子,电子和质子之间的感应与结合才能够形成氢元素,质子或电子必须与对方结合才能够保证氢元素的存在,人类自身也是一个残体,必须与依存要素结合(这个词不合适,但没有想到更好的词,抑或用媾和)才能够保证人类自身的存在。由于人类的残化程度较高,依存要素较多,因此人类在复杂的感应属性上导出复杂的知识体系,而这些知识本质是上是为了辨别我们的依存要素,达成依存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是为了求存。

人类狭义知识的特征是对时间、空间的全面覆盖,人类知识的边界就是对时间、空间的认知边界,而时间和空间是万物存在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人类有对其它所有残体的存在属性进行全面认知的冲动,以便更好的选择依存要素。认知其它残体的存在属性有两种方法:1、了解每个残体的存在属性;2、如果残体是由“一”演化而来,所有残体都有共同的“一”,了解“一”就可以了解万物的存在。由于第一种方法,无穷无尽很难实现,很早就被先哲们放弃。这种方法类似于科学上的具象多因素研究法:先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所有因素,然后拿出其中一个,把其它因素隔离,研究这个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依次把每个因素研究一遍,但是这些因素两两组合、三三组合...无穷无尽,很难有具体的结论。第二种方法,如同顺通摸瓜,逻辑上是通的,这就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万物的高明之处,他与西方哲学都导向了世界本质的认知。以上是科学和哲学对客观世界进行终极追问的原因:更有效的了解依存要素,以便更好的选择,最终达成自身依存。这种追问希望从源头上突破认知边界,试图改变人类知识体系的不连续状态。

科学和哲学追问世界本质的形式,形成了人类知识体系的特征。哲学家认为万物由“一”演化而来,这个“一”是万物的本源,如果要了解万物的存在,搞清楚这个“一”就可以了。知识的形成,如同挖隧道,两头开工,一方面科学家顺着这个思路开始挖掘万物的“一”,另一方面随着认知程度加深,根据现有信息做出关于“一”的假设,并将已出现的经验串起来,这是知识的先验属性,所谓先验,就是知识体系在先,经验验证在后,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先有理论后来才有日食时的验证。狭义知识正是如此,根据已有信息,经过理性推理做出先验性假设,然后指导当下的探索方向,如果在这个方向上出现了与先验假设矛盾的信息,之前的先验假设失效,理性逻辑将建立起能够容纳新信息的先验假设,新的知识体系形成。虽然在追问终极的思维体系中,我们的知识体系依然受限于认知能力,但我们的认知内容已经从不计其数的具象万物,转变为万物本源的那个“一”。

以文照己


    关注 问渠清如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