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自己有哲学思维,先读懂这篇文章吧

 

这张图很有哲学意境,不是吗?...



这张图片很有哲学意境,不是吗?
之前的文章,建立在世界是非连续性的这个基础假设之上,当时是通过人类文化演化现象来解释非连续性假设。现象层面的解释是有缺陷的,因为用的是归纳法的思维,即从特称判断得出全程判断,这在休谟哲学中是不成立的。举个例子:你看到所有杯子都是圆形的,然后你就说世界上所有的杯子都是圆形的,可是在你的认知的范围外是有其它形状的杯子存在的。归纳法的缺陷在于,你无法穷尽你所归纳的对象,因此这种解释从根本逻辑上是不通的。

那该如何解释世界是非连续性的呢?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人类是如何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

人类是理性动物,拥有理性逻辑推理能力,理性是建立在感应属性的基础上,在理性之下有感应、感性、知性三个基础属性,它们都是感应属性的一系衍生,衍生的原因是依存对象愈来愈多,之前的感应模式无法满足依存对象的筛选。这些感应模式的背后有自身的逻辑格律,因为它们是感应属性增益的产物,所以从感应、感性、知性到理性,它们背后的逻辑格律也是一系衍生的通道。

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知识的定义是:广义逻辑导出的信息的总和,我称之为广义知识。从广义知识的角度看,知识不只局限于人类,只要有感应属性的物体均有知识。它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残体依存,也就是生物体为了生存,通过感应属性获得依存对象。

因为感应属性的层次不同,知识的表征也有所不同:感应阶段,像电磁感应,电子和质子之间的感应逻辑,导出了电子或质子关于彼此的知识。人类的感应阶段具体是什么,目前无法知晓,按照目前的逻辑模型,它是存在的,那它的逻辑格律就导出了我们感应层面的知识,只是与我们其它知识混合在一起无法分辨。

感性阶段,例如我们视觉对外界的呈现,建立在视觉的逻辑格律中,导出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就是我们感性层面的知识;知性阶段,知性是根据我们的生存需求,所作出的判别求断。例如,判别什么动物危险,这种判断是建立在感性知识之上,根据生存需求做出辨别求断,这是知性的逻辑格律,判断的逻辑导出了知性层面的知识;理性阶段,随着依存对象的越来越多,简单的知性判断已经无法满足依存需求(依存需求也是理性的逻辑格律),因此将诸多对象抽象化,在理性逻辑中进行推导,导出的结果就是理性层面的知识。

以上是对“知识是广义逻辑导出的信息的总和”这个定义的具体阐释。广义知识包含三个层次(感应知识因为无法被人类辨别而暂时不作讨论):第一层次是感性提供的杂乱无章的经验信息,第二层次是经过知性判断简单整理的信息,第三层次是经过理性逻辑推理得出的理性模型信息。广义知识的三个层次体现为,经验信息的整合程度逐步提升。

感性背后的逻辑格律属于人类的客观属性,不受我们控制,只是划定了信息的来源和感知渠道,因此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知性是在感性提供的信息上进行符合依存条件的识别筛选,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试错积累过程,其中有一部分知性知识会通过基因进行传承,比如很多动物怕火,人类怕蛇等等。由于知性判断是漫长的试错积累过程,一旦形成,除非依存对象的属性发生改变,否则不会轻易改变。理性则是建立在感性、知性之上,面对众多依存对象,寻找出最优化的理性模型体系,由于不是做生死存亡的选择,因此它具有很大的浮动空间,并且随着认知程度加深,信息量扩大,理性模型体系也会不断调整,因此它的稳定性较差。

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稳定性、奠基性和决定性,高层次的感应属性需要低层次的属性上进行验证,例如:知性层面判断某种食物是否有毒,吃过之后如果感觉不舒服就证明有毒。理性层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需要在日食时才能验证。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人类的感应属性越来越抽象化,感性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感应会不会是对客体本质属性的感应?),知性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判断,理性则建立客观对象的概念和模型表象,在逻辑上进行推导。理性逻辑推导的依据是什么?归纳法、因果律,在这两个底层思维工具之上,人类的理性世界无限的延展,给人类带来璀璨的文明的同时,也为人类挖下了巨大的深坑。(未完待续)

以文照己


    关注 问渠清如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