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很喜欢一个鸡蛋,一定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这算春秋笔法么?...



最近看到一道给小学生做的测试题,题目大意是要求将作家的姓名和他们的肖像配对。当然,所选作家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已故大咖,即使没有莎士比亚的名望,至少也有狄更斯的份量,让小朋友们认真瞻仰了一下文学泰斗们的音容笑貌。

只是不知泰斗们自己会做何感想。

如果他们穿越到现代,会不会脑洞大开,蹦出下面的想法——

“我虽是堂堂七尺男儿,但也不想这么素颜上镜啊。人家下个月还想去韩国五日游,顺便做个面部保养呢!”

“你们干嘛老盯着我的笔名啊,我不就用那名字出了几本书嘛。你们不知道名字只是个符号吗?以后我在网上多注册几个小号,看你们还知道我是谁!”

“难道我在大家心里就是这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吗?我是硬汉、硬汉知道吗?”

“你们读过我的作品吗?为什么不让小朋友们看看我的文字?我这张老脸有啥好看的?”

是噢,难道我们想再一次提醒小朋友们“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又或者是希望他们用这些冷门的知识证明一些什么?

曾经在一份演讲稿中看到过一个稍显夸张却很形象的例子:

有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其中有一道题是: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幽默的演讲者说:如果把这个问题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

这个例子差点让人喷饭,同时也让人背脊发凉。在我们的社交文化中,从小时候背唐诗开始就有很多机会享受“因为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而收获别人的敬佩和赞叹”的成就感,在知识的海洋里得意地躺着睡大觉,却慢慢忘了或者一开始就没弄清过为什么要掌握这些知识,更不用说去思考这知识从哪里来,又该往哪里去。

所以很同情那些被要求把泰斗们的大头照和名字配对的小朋友们,也许其中有些小文学爱好者对泰斗们的作品如数家珍倒背如流刻骨铭心,可就是忘了去看看下这些蛋的母鸡们都长什么样,于是得到了令人伤心的红叉叉。

你说,我喜欢上了一个鸡蛋,就一定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吗?

也许有一种情况是需要的,那就是你很想知道为什么偏偏是那个时代的那只母鸡在那个特定的地方下了那么一个特别的蛋,当然这个“认识”将绝不只是认脸而已,而是得把那只母鸡的前世今生都要好好研究一遍了。

大人不要只会欺负小孩儿,你们倒是来看看,下面这些泰斗自己到底认识几个?


    关注 安吉拉下午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