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天气交通安全管理有点难,看看国外怎么办?

 

不利天气条件下,怎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赢得交通安全管控的主动权?...

前    言

冰雪、雾等不利天气严重影响路面附着系数和道路能见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该如何最大程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对此作了深入研究,并通过持续关注国外在这方面的措施和经验,希望能为国内不利天气交通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启示。
正文开始之前,先来看一则近日的事故情况通报:

受雨雪天气影响,2016年12 月 26 日 18 时 30 分左右,京沪高速济阳段短短 13 公里,先后发生 13 起交通事故。
▲ 京沪高速济阳段多起事故情况通报(来源:@济南交警)
冰雪天气条件下行车,车辆很容易出现
打滑、失控等情况(如下图),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会大幅提升。而
一旦发生事故,道路通行能力、通行效率就会大受影响。


▲ 不利天气行车资料图
▲ 不利天气行车资料图
怎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赢得交通安全管控的主动权?请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道路安全研究室的相关研究:《典型国家应对冰雪、雾天气交通安全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典型国家应对策略

美国、日本、加拿大以及欧洲等多雪多雾国家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不利天气交通管理经验,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不利天气条件下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保障公众生产生活出行需要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美国
设计特殊标志标线,设立雪雾专项资金。美国超过 70% 的国家级公路处于多雪地区,每年平均降雪量达 13 厘米。对此,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实施了“道路天气管理计划”,并发布了《冰雪控制技术指南》。

针对冬季降雪大的地区,美国各州首先对防护栏和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做了专门设计,并全面采集交通气象信息研判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开发了不利天气自动警报系统,以保证气象数据采集的质量和频次,提高交通气象数据和交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州还根据具体路况,制定严格的车速管控标准,既保障了出行需求,又最大限度确保了出行安全。另外美国政府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除冰雪防雾。据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统计,每年冬季仅用于道路去雪除冰的费用就高达 15 亿美元。



日本
建立冰雪天气保障系统,实施慢车警示管理。 1956 年,日本发布了“确保积雪寒冷地区道路交通的特别措施法”(简称雪寒法),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冬季冰雪条件下的道路交通管理。日本札幌市早在 1988 年就建立了冰雪天气交通保障系统,这套系统共包括 4 个子系统:降雪预测子系统、环境传感子系统、除雪辅助子系统、道路加热控制子系统。

日本还实施“慢车警示”交通管理措施:通过设置在路侧的小型可变情报板,实时提醒驾驶人前方有慢行或停止的车辆,自动检测并告知驾驶人前方慢车的距离,提示驾驶人保持安全车距,并提前采取避让措施。此外,还结合降雪速率、降雪含水量、周围空气湿度、路面湿度、风向、风速等,科学地部署除雪工作。



德国
道路监控全天值班,车辆故障随时救援。面对冰雪、雾等不利天气,德国道路监控与养护部门全天 24 小时值班,一旦路面出现冰雪,立即启动应急程序。严格冬季公路养护气象预报制度并配置完善的公路救援系统,仅全德汽车俱乐部一家就拥有 1600 多辆标有黄色飞鹰标志的公路救援车辆,在德国境内因冰雪或雾等天气原因造成的车辆故障或抛锚,可随时得到救援。



其他典型国家
加拿大广泛采用除雪防冰控制技术,仅遇到特别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暴风雪天气才会采取封闭道路措施。

瑞典北部有半年积雪不化期,是首批应用不利天气自动警报系统( RWIS )的发达国家之一,不利天气监测和交通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目前,瑞典除了 650 个公路观测站外,还有 3 颗卫星和 21 个雷达观测站,为不利天气道路交通监测提供稳定、广泛的数据来源。

英国全年降雪结冰时长近 5 个月,在此期间大范围使用天气雷达辅助应急决策。一是利用气象雷达记录路面冰探测传感器数据,并将雷达监视设施安装在陡坡、多路交叉口等事故易发路段上,相互连通形成公路气象监测网,动态监控重点路段交通运行情况。



二、国外经验总结



可以看出,国外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手段和策略,多措并举应对极端天气给交通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保障道路安全、有序通行。总结如下:

 多部门联合应对

交通管理、道路养护和应急救援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制定系统的除雪化冰预案,配置完备的应急救援系统,共同应对不利天气交通灾害。

 设计和设置专用的安全设施

道路两侧加装防雪墙、设置道路边线指示标志,提高行车主、被动安全。同时,配合高密度布设小型动态情报板和限速标志,实时、动态向驾驶人提供天气、路况信息。

 全面采集交通气象数据

设置交通气象环境传感器和检测设备,采集和传输道路天气信息,及时准确预测天气变化趋势,研判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为启动除雪化冰作业和交通管制提供决策支持。

规范交通管制措施实施程序

通过立法,规范道路封闭、开通或分流等交通管制措施实施程序,慎用极端措施,并根据监测数据,每天多次向公众发布道路状况,及时调整交通管制措施。

 冰雪、雾路段以分级限速管理为主

依据冰雪、雾造成的能见度和路面附着力下降程度,采取对应等级的限速管理策略,并系统性配合使用指示、警示、警告标志。

 推广使用先进的除雪化冰和防雾技术

冰雪天气发生前,向路面上喷洒化学溶液,防止溶雪冻结、黑冰形成;重点路段和桥梁路面上安装防结冰系统,根据气象预报信息自动喷洒防冰剂;针对浓雾山区公路,使用喷射液态 CO₂ 的除雾车提高道路能见度。



三、对我国的启示



面对不利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我国的职能部门大多出于安全考虑而采用较为保守的策略,比如临时封路。同时,各相关部门在信息研判的精准性、技术手段的运用时机、管理措施的多样化、以及提高驾驶人应对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梳理国外经验做法,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编制不利天气交通管理工作规范
针对冰雪、雾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不利天气,应编制全国统一的交通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各地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制定预案,明确不同气象条件下交通管理措施、高速公路封闭标准等。

编制下发不利天气交通管理指导意见及配套的交通安全管理手册,为各地实施交通管理和除雪化冰作业提供依据和指导。明确不利天气封路、开通和分流标准,完善封路措施的审核程序,提高不利天气交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切实保障不利天气道路交通信息及时发布,利用现有微信微博、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发布平台,定时定渠道为群众提供不利天气交通管制和道路除雪化冰作业进度等信息,同时发布交通出行建议方案。
完善联动机制  整合应急资
保障冰雪、雾等不利天气的交通安全畅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及公安、交通、气象等多部门相互协作。

依托交通部门或公安部门的交通集成指挥平台,整合应急资源,建立集天气预报、道路养护、除雪化冰、交通管控、消防救援以及医疗保障等统一协调的应急指挥中心,共享信息、共同努力降低冰雪、雾等不利天气交通影响。建立联勤机制,当气象部门预报冰雪、雾等不利天气发生时,依据影响等级,应急指挥中心全天候进入应急状态,各部门随时待命。
建立基于气象监测研判技术的决策支撑体系
构建道路交通气象监测和自动预警系统,基于现有的交通监测系统增加交通气象站、能见度仪等检测设备和传感器,路侧配套小型可变限速情报板,将气象预报和预警研判结果实时发布。

结合各地气候特点,建立不利天气交通管理信息平台,共享气象和管理决策信息,提高交通管理决策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建立不利天气交通影响等级通报制度,按照影响等级安排巡逻任务,全力压降行车速度,视情采取警车带道、货车压道、编队通行等措施。
提高车辆安全性能和驾驶人应对能力
强制车辆安装 ESP ,鼓励寒冷地区车辆安装驾驶人辅助驾驶系统,自动检测前车速度、制动减速、与前车安全距离等技术状态,根据安全要求向驾驶人发出行车警告。

驾驶人资格考试中加大不利天气行车安全考核内容,强化不利天气驾驶人行为规范,例如大雪天气已驶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辆,驾驶人必须按规定开启雾灯和防眩目近光灯、示廓灯。
建设专用的安全设施  推广除雪防雾技术
冬季降雪大的地区,沿道路边线或空中布设行车诱导标志,路侧设置柔性防护设施,坚持降雪与除雪同步,边降雪、边撒盐、边清雪、边除冰,最大限度保障通行。

协调交通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人工除雪、化学融雪、机械除雪、物理融雪方法,推广应用地热能道路除雪融冰技术,建立地热能源与路面间的循环系统加热路面,推进蓄能道路除雪融冰技术研发,利用太阳能建立蓄能循环系统加热路面下管道内的流体,达到融雪除冰的效果。

提示: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看《典型国家应对冰雪、雾天气交通安全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报告原文。

(文 /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道路安全研究室 孙广林  胡伟超)
投稿建议
社长邮箱:shezhang122@126.com


本期编辑:亚宁 / 沉 静
长按二维码加入本社
▼▼▼


    关注 交通言究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