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社会一个健全的“免疫”机制: 疫苗危机与信息企业家

 


文/禅心云起

当社会遇到关系到人命的突发事件时,有一种类似于身体免疫系统的应激机制,体现在人们的惶恐不安、社会的流言四起,并且这些恐慌的情绪还会四处扩散蔓延。这就好像人体遭受某种“病原”攻击时,就会产生发热症状。

医生告诉我们:发热是症不是病,本身不是件坏事。体温升高,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开始活跃,身体里各种防御性的体液、细胞都被调动起来,这时,只要它们能找到正确的病原,很快就能把入侵的病原消灭。当然,发烧也不能持续太久,否则整个身体就因消耗太大而崩溃。

同理,社会中的恐慌现象也不是件坏事,它能唤醒人们的警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有利于以下两个步骤的尽早发生:

1、人们开始紧急行动起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2、清除那些社会肌体中的有害“病原”,也即消除背后的人为有害因素。

比如,当“疫苗事件”发生之后,对于医学方面非专业的我,就本能地去查一查那些靠谱的媒体,比如丁香医生、知乎以及果壳网这些的科普网站,看看专家们能够提供哪些有益的科学建议。这些互联网上的知识媒体,我称之为“信息企业家”。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指导,让我们遇到危机时,不至于脑袋空空、双眼一黑,而能够迅速找到正确、从容面对的有效方法。

当然,也有一种特殊人群——自居道德权威的“公知”,在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就鼓唇摇舌,闹出疫苗每年造成上千残疾儿童的笑话,将社会恐慌引向无绪的方向。当然,这样的情况,也不能完全责怪公知。假如人们没有合理的信息来源,就只好去听信各种小道消息,去围着那个声音最大、语调最高的人。公知胜在嗓门大,虽然毫无专业素养,却因为敢于胡言乱语,而总能招徕大量的听众。

目前,丁香医生这样的媒体,只能提供一般性的医药学知识,固然能解决一些技术上的疑惑,但对于如何找到和消除突发事件背后的社会“病原”,还是无能为力的。对于疫苗生产、保管、运送、注射等各个环节,存在什么样的缺失,在没监督调查权利的情况下,也只能是两眼抹黑。当碰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权威,来替代那些大嗓门的公知。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呢?是像《有免于恐惧的疫苗吗?给我来一针》这篇庸俗畅销时文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是政府监管不力,行政不作为?这样的答案,作为经济学专业人士的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智力偷懒的陈腔滥调。

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药品也好、疫苗也好,对这些药剂的质量监督,首先是一项需要耗费资源的服务。那么问题就在于,谁能更优地提供这样的服务?我给出两个答案,大家自己比较掂量一下。

答案一:政府公务员,包括卫计委、食药监局、疾控中心的那些垄断监督大权并享有生杀特权的公务人员。如果选择这个答案,问题就跟着来了。

这些人,会有什么激励和动力去提供有效的服务?鉴于他们手中的特权,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滥用垄断权力,首先为自己谋得好处?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借监管名义干预制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扶值若干家受其羽翼庇护的企业,从而与他们实现利益均沾?而在这种环境底下运作的制药企业及相关企业,是会去优先考虑患者的利益和安全,还是会优先把精力放在与监管者合谋或至少搞好关系之上?一旦出了问题,他们是会去积极查实,还是会互相包庇,或者干脆找几只替罪羊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大家都不是外国人,并且都懂得“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这个基本道理。

所以,普通的经济学家告诉大家:任何服务(包括药品的质量监督)只要被行政垄断,必然毫无效率,而且必然滋生各式各样的腐败,至于其具体的表现形式,除了那些摆在面上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而且这些垄断监管者的低效出了名,比如像女性消费者急需的HPV疫苗,一项早已成熟的技术,因为这样的官僚体制,人们必须持币跑到境外才能享受得到。借着这次危机,他们也可能又一次通过成功“公关”,利用公众不明所以的恐慌,以进一步加强垄断管制权力来收场。

当然,作为更专业的经济学家,我还会告诉大家:即使这些部门的政府公务员在“公知”的问责和感召下,哪一天都成为了纯洁的天使,作为计划者也会因为缺乏决策所必要的信息,必然面临经济计算混乱的问题,而无法解答要多少名监督者(一百名还是一万名),每天要工作多少个小时(一个小时、其余时间用来泡茶看报还是不眠不休),怎样才能提供够格的监督服务等等问题。此外监督者又岂能知道到底消费者需要多少、怎样类型的药品、疫苗这些最为细节的问题,所以依然会是一片茫然、毫无头绪,即使耗费天量的管理成本(即税收),也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答案二:市场中的信息企业家。

假如精简掉以上这些相关垄断部门,破除掉这样的官僚体制,情况起码不会变得更糟,至少也消除了大半害群之马。而与此同时,市场自然会涌现出一大批像丁香医生这样的信息企业家,只要消费者的确需要对医药质量的监督,需要关于疫苗质量的信息,他们就会在消费者奖赏(利润)的指引下,利用自己的资源去源源不竭地填补这些缺口。

除非假设一个平滑世界,否则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对称这样的缺陷,必然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从广义上说,市场中的任何一位企业家,都是在扮演信息沟通者的角色。具体到医药或疫苗而言,只有市场才能提供称职的监督者,他们互相激烈竞争,通过向消费者提供所需信息来获取利润,如果谁干的更好,谁能提供更多消费者关注的信息,或消费者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就会得消费者更多的肯定和奖赏,干不好的,就会被淘汰出局,所以他们有持续加强质量监督、产品检验和信息甄别的动力,不断地告诉消费者,哪些厂家的药品和疫苗不合格,哪些抽样检验出了问题,那些则值得信赖,哪家企业在药物保管、运输方面达到适宜的标准……他们会将这些标准不断细化,形成各种信誉体系。

就好像金融界有标准普尔、穆迪,如果打破监督垄断、放开监督市场,也一定会有医药质量界的标准普尔、穆迪,尽管这些的信息企业,可能会有超出我们想象力的新颖组织形式,因为自由市场激发出来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在他们的强力监督下,那些名誉扫地的问题企业,如果没有得到外力比如政府的救助,将不可避免地关门大吉;那些受到人身伤害的消费者,也容易获取各种试验数据及关键证据,把加害者送上法庭。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我们才能用上真正价效相符的医药、质量放心的疫苗。

今天社会的情况,就好像一个错乱的免疫系统,当社会发生危机时,我们得到的是错误的信号,不仅没有找到症结,反而使情况继续紊乱下去。就好像人体的免疫细胞因为“记忆”错误,不仅没有去杀死病原,却将健康细胞当成攻击的对象。不少人对于市场的无知和恐惧正与之类似。

总结一句:对于专业技术领域的问题,我们要信赖这个领域专家的知识,但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上,学会信赖经济学家的思考:只有建成一个有力保护产权的社会,一个在各个领域破除垄断的社会,一个更自由更讲法治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才能抗得住大风大浪。

凤凰财知道(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
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觉得文章不错?扫描关注

本文授权转自私产经济学与伦理学,
如下,可关注


    关注 凤凰财知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