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荐|从海鸥DF到上海胶卷

 

继续和上海摄影、相机相关的话题...





接着上一期《品荐|我们的海鸥》那一期节目接着往下聊,也是上次在老相机博物馆里和老师傅们聊天的内容。

(在路上?那就听听吧。)

第一,由于单反相机是当时相机工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我们自己又无法制造,后来就和日本签了一个协议,购买了当时日本已经淘汰掉的整条单反相机生产线,价值好像是两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李想”应该没听错,但是觉得太惊人,不知道是否有谁可以再证实)。这条生产线生产的相机我们都很熟悉了,就是海鸥的DF相机系列。DF就是取的“单反”拼音的首字母。然而当时协议里有一条看似不重要的条款导致最后海鸥走向没落。这条条款的内容是只允许从这条线生产的相机销往亚洲地区。

--以下純屬「李想分析」--

当时我们觉得国内市场就已经足够了,结果我们都看到了,假如以每部600元的价格计算,其中有300元是用来折旧生产线的,这样算,就得有66万台的销量,而且相机在当时属于奢侈品,迭代时间很长,那就得全中国的万分之6的保有量。看似不多,但是除去当时的6亿贫困人口,安家庭算,就是千分之5的保有量。一千户三口之家,就有5部DF相机。这种可能性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几乎就是亏损的。

第二,製作東風120單反相機,這事一個仿造Hasselblad 500c的一個機型,如果把這個算上,那真的是中國相機產業的顛峰中的巔峰了,可惜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總共只有97部。而且反光板的主彈簧很容易斷裂,基本上是拍完5到6卷膠卷,就要去換主彈簧了。所以無法真正投入市場,這是中國材料科技的一個痛。不過當時的Hasselblad 500c的主彈簧也是壽命不長,但是應付200到300卷,還是綽綽有餘地。

第四,讲到了上海牌胶片的事,可能大家还记得,16年的9月,有消息称上海牌胶片在停产两年后复产的事情。但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原来上海的申被感光材料厂两年前因为用地的原因是要搬厂,结果到的新的厂房,把原来的生产设备拆箱后发现,设备损坏严重,很难再进行生产,这样上海牌胶卷、胶片就停止了生产。事情过去了两年,原来申贝厂的一些员工就到了河北省,成立的新的公司,借用原来河北好像是保定哪里的旧的生产胶卷的厂房和设备,用原来申贝厂的原来,进行贴牌加工。这样才使得上海牌胶卷、胶片又生产起来。无论怎样,我们自己的胶卷品牌还在,对于有胶卷情节的我来说,总觉得温暖的。

其实闲聊中,还提到“李想”非常青睐的红旗相机,但是也没有太深入了解,这里也就不罗列了。

以上內容都是「李想」整理的聊天內容,可能還有錯誤的地方,如果有,也請告知我,我會更正。


    关注 李想主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