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灶节,吃了粑粑又要长一岁了

 

请点击这里阅读...

点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大寒,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恰巧今年大寒遇上了送灶节——中国的传统小年。节气遇上年,多少增添些喜庆,何况大寒过后,春节将至,合家团聚,饱了肚子,暖了亲情,还有那用一年的翘首期盼来的欢声与笑语。

古人对二十四节气是有研究的,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当然,古人研究节气是为了做农活:稻谷什么时候泡种,什么时候播撒;蔬菜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间苗等,如若误了农时,一年的收成就会有问题。一家之顶梁柱怎忍了七丁八口的饿着肚子呢?所以紧跟节气,播种、收获时令瓜果米粒以填口腹。中国的老祖们多智者,善观天象,又勤思索,编写节气名谣为我辈们留下了诸多的宝贵财富。



大寒来临,寒潮南下,江南大地将会出现大风低温天气。而在过去,还会出现积雪成冰,天寒地冻的景象。记得小时候村口的那块池塘,一到大寒时节,边沿总是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踩上去,发出将要断裂般的声响。特别喜欢穿着一双老棉鞋走在冻土上的感觉,平躺着的泥土竟会直立起身板,原先软软的脏兮兮的,此时踩上去却脆脆的,不染一点尘埃。



大寒的天,最能感受到刺骨的寒风,冻得鼻子耳朵感觉都不是自己的。手脚上的冻疮红红的,肿成一大块,待搓热了,又是生生的痒,挠破了,撕裂开,那血却是鲜红的。

那时候,农村少有用电,取暖全靠火盆。火盆里盛放的是从土锅灶里掏出的未燃尽的草灰,里面放上晒干的牛屎粑粑或干木材。为了聚暖,火盆通常是要放在一个圆形的木桶里,搭着一两块长木板,里面挤了一桶的大长腿。

冬天是孩童的世界。那些刚放寒假的孩子们,逃了学校与作业的负累,匆匆的给牛铺了一层厚厚的蓐草,又随手添了草料后,一个个便奔跑在荒野中,原来他们是在放野火。他们划了一根火柴,燃着了发黄的坝埂草,从“吱吱”燃烧的火焰中,感受这大寒中扑面而来的暖,顺带烤上一个半生不熟的山芋,嚼出一口绵软,一口甜脆,然后留下黑糊糊的唇和没有任何添加的笑,纯粹便回荡在那无边的旷野中。



一般大寒过后,农人们基本都在忙着过年,忙做豆腐、宰牲畜、熬糖稀、切米面,剩下大把的时间也都为过大年准备着。忙闲的男人们很随意的就能聚到一起,手痒痒的也不忘了摸一把(牌)。

大寒遇上送灶节,当然少不了这一说就口水直流的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其实就是一种带馅的面饼,看上去光滑油润,吃起来软而不粘,清香可口,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饼。其馅的品种也有很多,萝卜肉丝、青菜粉丝,还有桂花糖馅、芝麻馅等,而我却独爱那豆腐干切成指尖大小,再加上肉丝、大蒜、老姜切碎搅拌在一起,放在那用肥肉炼出的油锅里制成的馅。

这样的送灶粑粑,再加上是妈妈亲手包出来的,贴炕出一锅的腾腾热气,连围在锅盖四周的毛巾也都散发出止不住的诱惑。就像这小城,这老巷,这一刻,到处弥漫着那只有送灶粑粑才有的香味,让人一闻见就想到了那黄而脆的面,还有那鲜而美的馅。



其实送灶也是有讲究的,灶神受了人间的贿赂到了玉皇大帝面前,满嘴甜言蜜语,祈佑凡尘。而到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在又一场隆重的仪式下,悄然归灶,守得一年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灶神如何也没有想到,这里的人已将吃送灶粑粑变成了一种习俗,全然忘了那头锅粑粑是为祭灶用的,一概当着美食来品尝。

小时候淘气,做了错事或是偷个懒,自然就少不了大人的巴掌,而待吃过了送灶粑粑,大人们也会有所“收手”,除非“气之加不住”,否则轻易不动手。于是,小年这天,村中的几个小伙伴们看着谁家烟囱冒烟就往谁家跑。主家当然不会吝啬,一人一个送灶粑粑,然后还笑嘻嘻跟出了门外,亲热的叫一声“臭小子们”。

都说吃过了送灶粑粑就又长一岁,小时候不光吃,而且还要吃得实在撑不下去了才住口,那油腻便流得满下巴都是。而现在,再诱人的送灶粑粑,我也只能吃上一两个,不是因为怕长大,而是因为怕变老,怕回忆,怕过去的美好在眼前就这么晃来晃去,晃得眼睛都模糊了。

下班了,马路上车流如织。一阵寒风袭来,卷了落叶,扫了尘埃,连路灯也显得孤寂了,懒散的抖擞着一身的负载。今天是周末,不同的是今天又是大寒,巧遇了这令人垂涎的送灶节,外面的寒便更衬出了家里的暖。

不远的小区里,一挂鞭炮响了,接着又是一挂,送灶的喜庆就这样在小城漾开了。那一个个亮起的窗户里,我知道,也会有我父母的身影,他们正往桌上端送灶粑粑,一定也为我泡了一杯茶,撕了一碟姜,再一个个轮流着朝窗户望去,然后重又回到桌前坐下,看那冒着热气的送灶粑粑,还有那冒着热气的茶……

天色将晚,气温骤降到零下了,连那风吹在脸上也有些生疼。我,该加紧些脚步了。


    关注 无为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