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洗澡的?如今呢? | 国学

 




洗澡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古代也是如此。

洗澡是到唐代才出现的词,之前古人将洗澡称为沐浴——沐是指洗头发,浴则是指洗身体。西周时,就有专人侍奉天子沐浴:“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共王之沐浴。”(《周礼·天官·宫人》)此外,沐浴还与礼仪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在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之前,有专职官员负责天子和诸侯的沐浴,以示对神灵的敬肃。诸侯朝见天子时,也需沐浴斋戒后才能觐见。因此周天子王畿内赐予诸侯沐浴的封邑便叫做“汤沐邑”。沐浴还是古代婚丧礼俗的一部分。如《仪礼·士婚礼》记载:“夙兴,妇沐浴笄,宵衣以俟见。”死者也要在沐浴之后才穿上殓衣被放入棺材。

清:李育《出浴图》


秦汉时已有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的礼仪,《礼记·内则》中说:“五日则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潘请;足垢,汤请洗。”潘是指淘米水,有一定的去污作用。汤则是指热水。汉代时规定:“五日一赐休沐,得以归休沐出谒。”也就是官员每五天给假一天,可以回家休息沐浴,称为“休沐”。《太平广记·董奉》中记载“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董奉是三国时代的名医,由此可见,那时的人们就已经懂得药浴。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记载了药浴的药方。

唐时,温泉浴成为王公贵族的新宠,当时有名的温泉有:新丰骊山汤,蓝田石门汤,岐州凤泉汤,同州北山汤等。皇室还在今陕西临潼专门建温泉度假行宫——华清宫,供帝王享用。宋元时士大夫爱好沐浴已蔚然成风,陆游《自笑》诗的自注中就记载他“腊月五日汤沐、按摩几半日”。客人远道而来,主人相迎也要先设香汤给客人沐浴,再摆筵席招待,接风洗尘。宋代的中等人家多建有浴室,家里没有浴室的人也可以到“混堂”中痛快的洗个热水澡。
《清俗纪闻·浴堂》


混堂也就是公共浴室,这种公共设施到明清时代也一直很受欢迎。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混堂》中介绍了当时混堂的构造:通常用大石块砌成澡池,以砖修建穹顶。后面有大锅与澡池相通,有专人烧水,热水经辘轳传至池水而与之混和,供人们洗浴。至于洗浴的频率则因人而异,有人是要天天进混堂的,如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华)嵒多癣疥,日必入混堂浴。”

扬州搓澡说起扬州,很多人会想起“青山隐隐水迢迢”的瘦西湖,“玉人何处教吹箫”的二十四桥,没准儿还有“扬州搓澡”。

明清时代的扬州地处大运河沿岸,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各地客商往来云集,扬州也因此而繁华鼎盛。城里的公共浴池数以百计,“凡堂外有立厢、有座厢、有凉池、有暖房、有茶汤处、有剃头修脚处;堂内之池取乎洁,用白矾石界为一、四,池之水温凉各池不同”。扬州有句俗语叫“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形象的说明了扬州人传统的生活习惯:“皮包水”说的是扬州人喜爱的早点灌汤包,“水包皮”说的就是在浴室里洗澡了。既然洗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就自然有人琢磨起如何洗澡更舒服了。

扬州搓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成熟起来。扬州搓澡以细腻见长,手轻劲匀,讲究“四轻四重四周到”。轻者,喉乳肋小腿;重者,背膀臀大腿;周到者,手夹脚丫腿根腋下。手法有掌搓、鱼际、指搓等,讲究机处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由手出,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扬州搓澡名扬天下,据说还跟乾隆帝有关。当年乾隆微服私访,在扬州四处游玩后,十分疲惫,便入乡随俗地享受了一回扬州搓澡。结果是相当满意,还题了十八字:“扬州搓背,天下一绝,修脚之功,乃肉上雕花也。”有皇帝出面做宣传,扬州搓澡当然声名远播了。

如今,扬州搓澡仍然是很多浴池招揽人气的招牌。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出版《问吧2》)
凤凰副刊,读好文章
再衍生一个灵魂吧!监视我!爱你!|诗选

卑微的希望——我所经历的盲人按摩院「故事」

这种老先生,古董又无聊,情欲别样 | 巫昂专栏

迎向死亡的感觉真美,青春真美 | 蒋一谈专栏

我的三舅 ,是个阴阳先生「故事」

鳳 凰 讀 書

文字之美 精神之渊



主编:严彬(微信号:niaasai)

责编:糖糖


    关注 凤凰读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