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

 

若真遇到冥顽不灵,喜欢“黑”藏区人民的人,最好的建议就是送到藏区生活两年,体验体验在高原缺氧、零下十几度下,冒着生命去洗澡的艰辛。...





文丨伐木工(复旦大学,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

年末,许多居住在南方的同学要回到北方,很多人第一个不适应就是不能每天洗澡了,于是吐槽北方人为什么不天天洗澡、这么不爱干净!更悲催的是一些来自藏区的同学,会被人调侃要回到“一辈子洗三次澡”的家乡,是不是开学前就不用洗澡了?

这事想想颇为蹊跷,为什么会形成关于洗澡频率的区域鄙视链?为什么洗澡多就会有一种优越感?用洗澡频率来衡量是否干净、卫生公平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可以从这条鄙视链的末端着手,看看为什么藏区的群众洗澡频率比较低?Notice,笔者丝毫没有黑藏区人民的意思,只是想从历史与气候出发,解释一个社会现象的原因。

少洗澡的生存经验
位于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西藏地区平均海拔达到4000m,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虽然总体降水量偏少,但西藏地区水资源并不匮乏,相反,西藏河流与湖泊等地表水资源约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17%,且水质良好、可堪生活利用,加上大量地下水资源与冰川水资源的补充,西藏地区堪称水资源丰富。故而首先可以打消大家的疑虑:西藏人民并非缺水洗澡,离水源远的牧民固然存在取水困难的问题,但城市居民绝不会缺乏洗澡水。
然而,眼下若有哪位朋友准备入藏,可别急着高兴洗澡大业解决了,我还是得提醒您切勿急着洗澡。海拔4000m高原之上,空气稀薄,洗澡过程中容易导致缺氧;而且当地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不到4°C,即使是在夏季,也容易着凉感冒进而引发肺水肿。

就实际而言,生活在西藏的人们或许本来就感觉不到时常洗澡的必要,高原上空气好细菌少,身体油脂层反而能帮助抵抗严寒,常洗澡对身体没什么好处。可见西藏人之所以少洗澡,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高原生存经验。

虽然有着少洗澡的传统,但在西藏,每逢夏季沐浴节(藏历七月上旬,一般是7月6日至12日),男女老少都要去河中沐浴。根据藏族历算书,太阳运行到第10宿43度时,即藏历八月交节后七日内,澄水星出现,澄水神殿与释伽牟尼顶髻相值,仙人谛语,顶髻涌泉,能使一切水流皆成甘露,此时入水沐浴,可以祛除百病、洗清罪孽。这固然乃是由于宗教的影响,而未必是出于卫生的原因,但可见藏人洗澡虽较少,大多数人一年至少有一次,大规模流传的一辈子洗三次澡的谣言显然纯属污蔑。

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强烈,许多地方岩浆活动频繁,是强烈的地热活动带,因而地热资源丰富,据2000年出版的《西藏温泉志》收录,西藏自治区共有677处温泉点,仅次于云南省,所以泡温泉也是西藏人民喜爱的日常活动,甚至有民居将温泉建在屋中央,泡起温泉来更是得天独厚。

倘若我家里有个温泉,真恨不得一天洗三次澡
洁净信仰与卫生教化
洗澡一事,本是人类因应不同的自然条件而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之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卫生观念的普及,藏族人的洗澡问题招致了诸多谣传与疑问,不论传闻是否不怀好意、是否有着隐约的优越感,对于藏人们而言,这听来便是一种讥刺。

从古至今,“洁净”与“不洁”彰示着高低贵贱之分,中西皆如此。在受过现代卫生观念教化的人们看来,洗澡不仅在科学上被证实有利于去除细菌、保护身体健康,而且个人的清洁卫生也是社交的基本规范和礼节,身体的清洁与否彰显了人被文明教化的程度。

然而,人类学意义上的“洁净”与“污秽”并不是现代卫生学的涵义,在现代卫生学诞生之前,基于巫术、宗教以及象征主义的观念上的对于“洁净”与“污秽”的各类定义源远流长,在由神圣和世俗二元构成的藏族社会中也是如此。由于宗教观念的强烈影响,藏族人普遍的洁净观念认为:与神圣有关的都是圣洁的。

根据曾在色拉寺习经十年的日本僧人多田等观的记载,藏族僧尼的洗漱极其简便:“先在嘴里含一口水,然后用嘴里吐出的水洗手,再抓一把石灰当肥皂。第二口要吐在手心里,再往脸上一抹,这样洗上两三次就算洗完了脸。”按现代都市人的卫生习惯而言,这种清洁应当属于相当草率而不到位的。但在藏族社会的观念中,一心事佛的僧尼无疑是最为洁净的人群。

另一个例子也对比鲜明。进藏的外来者们常常会觉得藏人的屋内不太“干净”,因为房间的各个角落、各种物品上时常可见酥油的油渍,空气中更是弥漫着酥油的味道。但对于藏人而言,酥油是珍贵而洁净的,可以在洁净的物品和场所残留。实际上,藏族的房屋院落皆整洁有序,他们对家内清洁的重视比之汉人恐怕有过之无不及。有学者指出,藏人的洁净观念中有着内外有别的原则:以个人为圆点,越是与自己距离接近的就越洁净,家内、家人是清洁的,外部、外人则是不洁的。
性命攸关:藏族人是否一生只洗三次澡?
民众到寺庙帮忙清洗酥油灯
藏人传统的宗教洁净观念对于洁净、污秽的评价标准不同,所形成的洁净原则也大有异趣,相应地清洁方法也自然不同。如藏人经常通过“煨桑”(是用松柏枝等焚起的霭蔼烟雾)祈福,同时空气、身体与精神也都得到了洁净,故而得以降福于人,转经、念经同样具有洁净的功效。即便同样是清洗身体,沐浴节背后的文化逻辑并不在于清除细菌,而是基于宗教的认识和仪式的传统。

然而解放后,现代的卫生观念借由国家的力量进入西藏。1953年,拉萨清洁卫生委员会建立,主要致力于推广公共卫生。1968年以后西藏各县陆续建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动员和组织群众建设公共卫生的同时,也培养藏人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脸、洗手、洗头、搽浴等。学校更是卫生教化的主要力量,1950年代小学便设立卫生教育课程,教导学生洗澡、理发,培养个人卫生习惯。
小学生的教材中这样写着:“天天睡前要刷牙,常剪指甲常理发,勤换衣服勤洗澡,讲究卫生身体好。”这与我们小学时代的卫生教育课内容并没有什么差异,但对于藏族学生而言,这是一套与祖祖辈辈传统的洁净观念不同的卫生教育,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日渐受到影响。

面对解放后的卫生教化,西藏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受和实践。正如学者田野调查所显示的,藏族人民卫生清洁观念的改进程度与接受现代教育水平、年龄、所从事的职业、与汉族交往的密切程度等有关。

卫生和清洁象征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的观念逐渐在西藏社会蔓延开来。如今,对于不再逐水草而居的他们而言,洗澡并非一件难事或者奢侈的事,一天洗一次、一周洗一次、还是一年洗一次基本出于个人的意愿与习惯

由此可见,藏区人民洗澡的问题远不止卫生与否这么简单,它与藏区独特的高原气候、宗教信仰有关。卫生是个比较近代化的概念,藏区人民有一套自己的“清洁”观念,我们不好去拿汉区的标准去衡量藏区人的生活,甚至否定别人的生活方式。

南方人也不要因为北方人不能每天洗澡而心存芥蒂。海南岛冬天还是十几度,日日“冲凉”自然不算问题,过了黄河后动辄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就算现在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安装浴霸每天洗澡,更何况千百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生活方式。希望在南北东西大流动的时代,大家能多一份相互理解与尊重。若真遇到冥顽不灵,喜欢“黑”藏区人民的人,最好的建议就是送到藏区生活两年,体验体验在高原缺氧、零下十几度下,冒着生命去洗澡的艰辛。

若有不对,还请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刘志扬:《神圣与内在: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文化诠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刘志扬:《从洁净到卫生: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嬗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送福利---


    关注 历史研习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