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头牌:除了那啥啥,皇帝还能用它干些啥?

 

吃饭、睡觉、打豆豆,皇帝都要翻牌子……...





文/山鬼(历史研习社专栏作者)

翻牌子与绿头牌在清代宫廷戏中几乎是伴生的词汇,尤其是嬛嬛所在的深宫大内,谁的绿头牌要是被翻了,那么她周围人的眼珠子可就全变红了。从古至今无论是司马炎的“羊车望幸”还是李隆基的“剉角媒人”在我们的印象里和绿头牌一样,都是为了皇帝的“啪啪啪”而发明的创造性产物。

《甄嬛传》里的绿头牌


但讲真,皇帝的绿头牌真的不是为了“啪啪啪”。

绿头牌的创制,据顺治十五年的进士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的记载是清朝初年独创的,另从《附录·年谱》:“世祖皇帝···大臣云,单有绿头牌赦尔····”这一句中也可以得出,绿头牌最迟在清顺治年间就已经诞生了。创制绿头牌之初是为了将紧急的大事,或者是繁琐的小事,尽可能以最简练的文字呈现给皇帝,以此来减轻皇帝的负担。早期的绿头牌并没有电视剧中的那么花哨,只是将削成薄片的木牌上端涂成绿色,用满文将事情的大略书写上去,然后直接送入内宫,不需要经过内阁(清代是有内阁的),同样皇帝对于这些事情进行批复时,可以“不下内阁票拟”。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削减内阁的权力,从而加强皇帝的集权,明代内阁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得清代皇帝心有余悸,毕竟皇权与相权永远都是统治高层的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之后康熙年间的设立的南书房以及雍正时期的军机处,都是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所以绿头牌不但不具备任何香艳的气息,甚至是在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下的诞生的,它最初就是皇帝手中一件削弱内阁权力的神器。

在经历了最初的演化之后,绿头牌也逐渐成为了王公大臣觐见皇帝时的名片,绿头牌的形制一般是以极薄的木片或者竹片制作的,将其削成30厘米长,3厘米宽的尺度,然后通体刷成“粉色”(即白色)即可。首先要更正一点,绿头牌使用的地方非常多,以至于在清代中后期,“凡王公大臣有入朝奏事者,皆书名粉牌以进,待上召见”,由于绿头牌往往是集中在皇帝用膳的时间呈递进来的,所以很多时候在历史资料中,绿头牌也被统称为“膳牌”。
身份不同颜色不同的膳牌


清代皇帝大多恪守着一天两顿正餐的制度,一顿早膳,一顿晚膳,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牌子都会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呈递进来。由于清朝有叫起儿的习俗,即凡是有升迁或者转任的官员,一般都会在分为文武职,在早朝后由吏部和兵部的带领下觐见皇帝,通常在见到皇帝之前,这些官员的身份、履历、籍贯等众多信息都会被一一书写在膳牌上,供皇帝在用餐之后审阅。

按照清代满洲凌驾于各族之上的规矩,宗室王公以及贝勒贝子与普通官僚的膳牌颜色也不尽相同,据《啸亭杂录》所记,宗室勋贵用红色头的膳牌,普通官员则用绿色头的膳牌,借此以示区别。除此之外,满清宗室之中皇亲宗室的“黄带子”与觉罗宗室的“红带子”,也与此类似,都是为了体现身份与等级的区别,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满洲皇帝说出来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膳牌在平时觐见皇帝的时候,也就成了与皇家关系“铁不铁”标识。

待皇帝用完早膳,将这些官员按照亲疏和皇帝的喜好依次进行分列,经传旨后,按次序一个或多个的“雁行以进”面见皇帝。在接见这些官员时,皇帝会以膳牌上的各项信息作为谈话的开端,然后深入交谈以此来和官员互动,或者说是考核。因为在谈话完毕的同时,皇帝还会在引见单或者干脆膳牌上写下对这个人的评语。如“好小子,大有出息”,也会有年老昏聩等凌厉的批评之语,然后这些信息就都会被收集起来,作为皇帝给官员的备案,将来官僚们一生的仕途,都被这一块小牌子和寥寥的评语定下了根脚。
除了在朝堂上的用处之外,膳牌也就是绿头牌,在选秀女的时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记名秀女还是选看秀女,决定她们最终命运的就是将写有她们“组织关系”的牌子呈送给皇帝,这些结果或“留”或“撂”的牌子一般用的也是这种膳牌的形制,至于那个每日间晚膳时分挑选侍寝的绿头牌,起的也不过是名片的作用,与今天在名片簿里找人是一样的道理,谁又能说找名片是为了“享受”呢?
参考资料:
《池北偶谈》王士祯中华书局1982年版

《啸亭杂录》昭槤中华书局1980年版

《故宫辞典》万依主编文汇出版社1997年版

《红、绿头牌》赵增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往 期 精 彩 回 顾 :

☞清代人最高能买到什么级别的官?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动不动就抄家?

☞古代“秋后处决”有什么科学依据?
编排:@耕读


    关注 历史研习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