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富人的不快乐”

 

从自利观念到认知失调,是否富人的不快乐都被无限放大了?...



穷人们觉得没钱不开心,富人们得到了财富却孑然一身。有人说富人们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穷人虽穷,但若家人相伴可助忘却饥寒。这样的观点有许多问题。

首先,若非当事者,焉知鱼之乐乃至鱼之苦。在边沁等功利主义者眼里,快乐属于一种价值与效用,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是“To create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people”,尽管功利主义阵营内部仍有许多分歧,但其理论根基都在于尊重“个人”。在边沁看来,“社会最大幸福“是在尊重“对快乐的个人化追求”基础上实现的。行为经济法学与心理学上存在“自利观念”(self-serving concept)这个概念,其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尽管在人们眼里属于”客观正义代表”化身的法官,对于“公平”也有不同的主观判断,对“快乐”的判断也是如此,人们有不同评判标准,即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快乐观。

除此之外,人人往往还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来解释什么是快乐。一青年埋头苦干,从年轻有为到亿万压身,其中忽略了家牺牲了健康,有人可能说“健康没了家人走了再也难以挽回,别追悔莫及”,持这样观点的一群人在很大程度上非属于“富人堆”(望而莫及者)以及“追财不成者”。明显的是,这样的言论逃不开“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但重点不在此。“望而莫及者”与“不成功者”将自己无法实现”财富目标”归咎于“自己不想牺牲健康疏离家人”、“金钱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家人的陪伴和健康的身体才是长久幸福的源泉。” 简而言之,将自己“没有某事物”解释为自己不想失去“自己践行或者拥有的”或者“观念上被大众同化的认为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显示自己的选择更为正确,这是采取利于自身的策略来解释自己无法实现某个目标或者对一个现象进行评判。这种情况就好比作为女生的自己和妈妈在一般货摊逛街的时候,我说更宁愿买一些”性价比”高的衣服,“不求高价格,所谓名牌很多衣服款式都不好看,不就图个牌子,一点都不实在,有钱的话还是买穿的舒服又好看的,还可以多买几件”。自己尚未有能力购买刚当奢侈衣物,与大众一样秉持着“性价比高是王道”的消费价值取向,细思一番,却是幡然醒悟自己实着打了自己耳光。虚荣心人人有,大部分雌性生物尤其严重,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深,女性虚荣心会进一步加深复杂化。扪心自问,无论与新友聚会还是与旧友叙旧,哪个场合不注重体面?表面上的不在乎确是内心较劲的开始。假设行为不等于真实行为,你往往不会知道自己有了钱会怎么做。说的永远比做的更美好,有时候根本只说不做,更有的时候你说出来要做什么,到头来却是真的没做什么!好比贪官在没有权势之前往往都不贪。人们往往会自欺欺人,这里还有一个社会学与心理学上的概念,叫做“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David Luban在其文章Integrity中指出,认知失调发生在我们的“行为(conduct)和原则(principle)相背离”的时候,认知失调的发生原理是“行为→自我合理化→巩固信念→行一步行为”(action→rationaliation→commitment→further action),我们往往会被身边的人影响,而自己却浑然不自知,在Luban文章中的提到一项实验研究:当我们独身一人经过一条街道,看见一位受伤的人,我们往往会救助这位伤者;而奇怪的是,当我们是“一群人”经过同样的街道,同时看到一位受伤的人,但是谁也没有先采取行动,于是“每个人”都快步走过。这样的现象表明我们不仅会受自己先前行为和信念的影响(当我们独身一人见到伤者时),还受其他人想法和行为的影响(当我们是一群人时)。简而言之,我们的认知失调一方面会源自群体(这可以解释一部分的从众心理,例子之一是或许你会发现原先觉得老土的阔腿裤流行起来后变得好看了,于是你也加入了阔腿裤潮范儿俱乐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进一步的行为和自我催眠强化外部新加进来的观念,结果是,原先你认为不正确的行为准则观念渐渐成为了你的行为准则想法,而与此相应的行为,我们也往往心安理得的接受和实践。

至此,言归正传,情人眼中出西施,仇人眼中长刺猬,价值是主观的。私认为,虽然社会资源分配强调我们要关注穷人,追求“正义”,乍一看好似弱者得到的关注会更多,实则不然,相反,富人们其实会受到更多关注,他们对社会的外部性辐射作用更为强烈(他们影响着社会财富资源分配,往往是社会财富的投资者,技术革新者,公益慈善者等等),而外部性产生的效果,也是主观的,外部性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可正可负,或美或丑。人们感受到富人们的外部性效果,而当一件事物影响你吸引你的眼球时候,你会往往不自觉的开始审视乃至评价你所看到的。人们是否关注富人关注的比穷人更为细致。连接外部性理论,人们进行审视评价,感叹富者财富上的优越性,又不自觉摇头可惜他们没了健康没了快乐。疑问在于,是否富人的不快乐都被无限放大了?我们的自欺欺人与认知失调是怎样掩盖乃至改变我们的真实想法?富人因金钱带来的快乐和穷人的快乐不同质,怎么衡量?

文末的话:

拙文一篇,思考不足,弄点推荐遮遮拙~

David Luban的文章非常值得一看,笔者在国外交换学习期间读了Luban很多文献,获益匪浅。Luban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法律学者,对社会学以及行为心理学业很有研究,国外许多学者都会援引他的相关文献。不过该文献资源在百度可能没有“存在感”(*^__^*) ,更没有中译文。若要索取原文可以可在后台回复integrity~,


    关注 橘生淮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