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

 

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破窗效应

——————

每周三

一起来了解

心理学效应吧

———————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做了一个实验:

他找来一模一样的两辆轿车,把其中一辆车放到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车停在了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车,辛巴杜提前把车牌摘掉,并打开顶棚,结果当天这辆车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车,过了一个多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在车玻璃上敲了个大洞,结果几小时后,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破窗效应也是一种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由心理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他们认为:

如果有人打破建筑物的一块窗户玻璃,

而这扇窗户没有得到及时修补的话,

那么,别人就会从中受到某些

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时间久了,

就会产生一种麻木不仁、无序的状态氛围,

紧接着犯罪就会慢慢滋生和猖獗。

破窗效应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处反映问题。如果是一个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可是一旦地上有了垃圾出现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垃圾;如果一面墙上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及时清洗掉,那么很快这面墙上就会被涂抹得乱七八糟。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在职场上也是一样,我们必须警惕这些小的、轻微的,但是触犯了公司核心价值的“小错误”。小错不纠正,就会发展成大错,进而形成破窗效应的源头。

整理自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职场心理魔法书》,赵丽荣编著。

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

图片来自eNet.com


    关注 Hanasaki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