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赵永仁:碳 火 瓫

 

作者简介:赵永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政研室主任。从教十六年,后来一直在...







作者简介:赵永仁,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为黑龙江农垦红兴隆分局政研室主任。从教十六年,后来一直在工厂机关和政府机关工作到退休。工作期间,经常有论文发表在国家二,三级期刊上,并主编过“北大荒明珠”一书。退休后常练习写作,以求生活丰富多彩。



现在的北大荒冬天比起俺们小时候可暖和多了。那时候平平常常都是零下三十来度,零下四十度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哪敢不戴帽子,不是皮的都不行。普普通通的都是狗皮的,羊皮的,最好的是狐狸皮,貂皮的。谁家生活好不好,一看帽子就知道。



山东人形容北大荒的冷有个笑话。说小男孩儿在屋外撒尿,尿刚出来就冻成了一根棍儿。虽然有点夸张,那冷却是真的。

那时候除了城里有些住家户有暖气外,基本上都是烧炉子。炉子连着火墙,火墙连着炕。一烧就热,一停就冷。记得小时候,夜里洗脸盆儿如果有水,第二天早晨水就冻透了。要想用盆得在炉子上烤化才行。晚上睡觉都用棉被盖着头。棉袄,棉裤都要压在被子上,炕要烧得热热的。早晨谁都不愿意起来穿衣服。棉袄,棉裤那是一个透心儿凉。一些心疼儿女的父母都是把棉袄,棉裤烤热了才给孩子穿上。

农村里不烧炉子,也买不起煤。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没有中煤毒的。小时候我家在县城里住,几乎每年都有中煤毒死亡的。有时候还是一家子,真够可怜的。不烧炉子屋里冷,一但不好烧就有中煤毒的危险。

农村里取暖靠的是南北大炕。都烧起来还是挺暖和的。我姥姥家是农村的。我小时候长住。后来我家也被下放到农村,体会就更深了。

那时候农村里取暖还有一件“神器”碳火瓫,让我终生难忘。



冬日里,屋外大雪纷飞。屋子里南炕上老人们嘴里叼着大烟袋,盘腿围坐在碳火瓫取暖,聊着闯关东的那些事儿,或者是讨论着老罕王啥时候进的北京。北炕上碳火瓫旁,一帮女孩子叽叽喳喳欻着“嘎喇蛤”,口袋扔得挺高,眼睛上下翻飞,一只手或搬,或抓,还要接口袋,忙得不亦乐乎。看似简单,玩儿好了不易。一定要手疾眼快。先要把相同的一面搬齐,二是要一把抓起,少一个都不行,接不到口袋也不行。嘎喇蛤也挺有讲究的。常用的是猪的,还有羊的,狍子的。最稀罕的是山猫子的。越小越金贵。越多越好玩儿。谁有一副嘎喇蛤谁的玩伴儿就多。男孩子在屋地上打着piaji,小胳膊上下翻飞,嘴里还不断的吆喝着。piaji也很有讲究。有买的,圆圆的,纸板做的,印着古代各位英雄的头像,似乎要借各位英雄比个高下。也有用烟盒叠的,花花绿绿的。这个很珍贵,农村里几乎没有抽烟卷的,城里有亲戚才行。多数都是用过的废纸叠成的。打piaji得会使巧劲儿,得会找角度。小伙伴儿在一起玩儿,谁赢得多,谁就是英雄。玩儿累了,玩儿饿了,碳火瓫就成了孩子们中心。早晨埋在碳火里的土豆已经熟透了。用锅铲扒开碳火,戴上手鞔子把土豆拿出来,拍掉浮灰,土豆皮已经焦硬,扒掉皮,露出烤得焦黄的土豆肉,热的烫手,香气扑鼻。咬上一小口,又面又甜,好吃极了。

那时候,家家都吃两顿饭。清汤寡水的,不顶饿。到了中午,孩子们就受不了了。土豆就成了贴晌饭。生活好一点的,埋几个粘豆包,玉米饼子。过年了还能埋上几个馒头。来了特别尊贵的客人带着孩子,有时候还能埋上几个鸡蛋呢。

那是属于农村孩子们特有的烧烤。

碳火瓫是那个年代东北农村家家不可或缺的家居用品。生活富裕的,用的是铜的,或是铸铁的。普通的百姓人家基本上都是自己用黄泥自制的。

制作碳火瓫可是个技术活,材料也挺讲究。首先得在阴凉处用泥做一个倒扣着的碳火瓫形状的墩子。阴干后用窗户纸糊起来。然后用生熟两种黄土加上麻道子和好的泥均匀的抹在墩子上,太薄了不结实。太厚了就沉了,不好搬动。最好事是一拇指厚。待泥稍干一点,还要做两个耳朵(把手),将来搬动方便。没有烧过的熟黄土不行,瓫子会裂的,没有麻道子也不行,瓫子强度不够。而且一定要阴干,不能让太阳爆晒,那也会裂的。成型的碳火瓫拿下来以后,要用手蘸点水抹得溜光铮亮,不留下一丝手的印迹。好的碳火瓫就是一件工艺品。



碳火瓫,人们是很珍惜的。用完之后都要放到下屋里,防止日晒雨淋,来年还要用。

碳火也很讲究。所有的庄稼里,豆秸是最好的。易燃抗炼,热度最持久。最好的还是臻柴和苕条。远离山区的平原就没这个福气了。做完早饭,扒两瓫碳火,用炉铲按实,放到南北炕上,一热热到下午三四点钟。晚饭后再扒两瓫碳火放到炕上。一家人没事儿,围着碳火瓫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事儿呀。如果老人高兴,再讲上一段“薛礼征东”那更是让孩子们高兴的事儿了。临睡前,两瓫碳火放到了地当间儿,第二天早晨起来,瓫还是热乎的。

感叹我们的先人的聪明才智,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时代进步了,包括碳火瓫在内的一些老物件已经被淘汰了。但是它们在东北的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经历了几百年,我不想让它无声无息的消失。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我们的后人根本就没见过,也许不感兴趣,我还是想让他们知道这些老物件的存在。

温暖了我童年的碳火瓫,你永远在我的记忆里……



本栏编辑:马才锐 微信:mcr1201

投稿邮箱:m15146925852@163.com


    关注 浓情黑土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