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等风来

 

很快,我们就会陷入新一轮的雾霾之中,到时候无论我们怎样苦恼,我们所能做的,依然是“等风来”。...



 等风来

    当年,沙尘暴肆虐,人们都说罪魁祸首是风。于是风成为众矢之的,被群起而攻之。讨厌风,就把风说的一无是处。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不知不觉,风不见了,沙尘暴也没了,百姓还没来得及额手相庆,雾霾来了。于是乎天地混沌,日月无光,减产限行,无济于事,百姓叫苦不迭。

    天冷有暖气,天热有空调。科技的发达让人类狂妄自大,以为自己是“齐天大圣”。当我们深陷于雾霾之中时才发现,大自然就是如来,我们仍然在他的手掌心里。

    忽然有一天,一阵清风吹来,顿时云开雾散、天朗气清,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细细一想才明白,原来是风的功劳。于是立马有专家站出来说,风不来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年在坝上建了太多的风车,是他们把风能转化为电能都削减掉了。听着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相信了他们的话,我们还不如相信是“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罪过。

    风来与不来,从来不是人说了算,而是天说了算。天地无私,天地也不仁。万物为天地所生,万物也必须顺应天地。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神奇的是他能“借东风”。诸葛亮果然能借东风吗?当然不是,但他掌握了当地物候变化的规律,他便可以淡定从容的“等风来”。“狂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来去一阵风”,很快,我们就会陷入新一轮的雾霾之中,到时候无论我们怎样苦恼,我们所能做的,依然是“等风来”。

    但我们不能做个傻傻的等风者,我们可以利用等风的时间研究一下“什么是风”?

    上小学时,我们都学过《自然》,上面说,风是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风的成因是气压变化造成的。气压的变化是因为地表面受热不均所致。风力有大小:一级软风吹烟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微风红旗展,四季和风飞纸片,五级清风小树摇,六级强风举伞难,七级疾风走不便,八级大风树枝断,九级烈风飞瓦片,十级狂风很少见……现在我们看天气预报,几乎每天都是“微风、微风”,只有等到“风力三到四级以上”时,我们才会看到雾霾消散。但是如果风力达到七到八级以上时,沙尘暴就又要来了。为什么说“风和日丽”?为什么说“惠风和畅”?为什么说“风调雨顺”?终于明白了。

    易县城内原来有一座候台,是古人观天象察物候的地方。始建于西周初年,后来到了唐代,改称五华台,就只剩观风景的作用了。如今这个候台遗址尚在,差一点儿被开发商所灭。“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古人对于风的研究很不得了,和古人相比,我们既无知又自以为是。单是古人对于风的研究就足以把现在的小伙伴儿们全部惊呆。

    《说文解字注》:“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chānghé)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知道什么意思吗?不知道。苏东坡曾写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中的“八风”或许是这意思。

     过去的“风”字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里面的叉子原来是个虫字,“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这里面原来都是有讲究的。“风”字的简化好像预测了杀虫剂的诞生。汉字的简化,也简化掉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于祖先的敬畏。对于“八风”我们一无所知,知道“春风和煦,夏风清凉,秋风萧瑟,寒风凛冽”已经不错了。

    《诗经》里“风、雅、颂”风列为第一,中医里,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还是列为第一。荆轲刺秦王从易水边出发,首先感受到的是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称为千古绝唱。刘邦得了天下,吟诵出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首先感受到的还是风。雍正把自己的万年吉地选在西陵,看中的首先是西陵的风水。风水,风水,看来风比水还重要。    《庄子》有“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其中的羊角指的不是山羊角,而是“旋风”。列子更牛了,别人成仙都是脚踏祥云,他则是“御风而行”。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是范仲淹赞美东汉名士严光的节操。“慕宗悫之长风”是王勃抒发自己的志向。

    唐李峤有专门写“风”的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春天的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夏天的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秋天的风“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冬天的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风、花、雪、月”堪称四大诗神,而“风”再次名列榜首。

    在文学作品里,我最喜欢的是楚国宋玉的《风赋》。原文不长,我们不妨全部粘过来: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说的什么意思呢?大意是说:楚襄王在兰台游览,宋玉陪着。一阵凉风吹来,楚襄王感慨道:“好爽的风啊!这是我和平民百姓共同享有的啊!”宋玉赶紧说:“老百姓哪有这福气啊!这么爽的风是大王独享的雄风”。于是宋玉逞天纵之才极尽豪华铺排之能事把风的来龙去脉说了个天花乱坠,愣是把这自然风分出了一个雌雄。婉转的给楚王补了一堂“民情”课。看来,宋玉不只是长得漂亮,还真是有才。这个楚国的小鲜肉,原本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靠才华。关键是他还不只是有才华,还很有情怀。它不仅仅对风的研究令人叹服,对社会的研究和关注,对穷人的了解和同情也同样令人敬佩。虽然他不能像他的老师屈原那样直言进谏,但他借“风”言事,讽喻楚王要关爱自己的庶民也实属难能可贵了。   最后还是得回到今天的风。恶风刹,歪风止,尘埃落定;清风起,惠风至,阴霾散尽。我们一起,等风来。等东风拂面,百花盛开,春意盎然。

 

   摄影/撰文   于正万

 

 

 


    关注 全景易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