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贞女校——百年废墟重生,如何激活客家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 徐南铁主编 记忆▪微影像第53期】

 

【主编者言】一群珍惜历史的人,辛劳奔波,追寻历史,甚至用微薄之力重现历史。几个尊重历史的人紧紧跟随,跨越时空,思绪万千,用镜头和笔展示历史。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人手里延伸,人性的光彩因他们的努力而更加璀璨。...

【主编者言】一群珍惜历史的人,辛劳奔波,追寻历史,甚至用微薄之力重现历史。几个尊重历史的人紧紧跟随,跨越时空,思绪万千,用镜头和笔展示历史。历史就是在这样的人手里延伸,人性的光彩因他们的努力而更加璀璨。图/文:HEPING & OU2017年1月,深圳龙华新区,大浪办事处的浪口社区。



▲虔贞女校,是客家村落里一栋跨越了百年的老学堂

我们面前是一座复活了的“百年废墟”,虔贞女校。

这幢客家村落里的老建筑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三个朝代。

百年沧桑,历经战争的硝烟,时代的变迁。



▲很长一段时间,荒草丛生,败瓦颓垣,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栋老建筑的存在。

深圳市文物保护部门鉴定,虔贞女校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旧址之一。女校1891年由基督教瑞士巴色差会从香港迁入浪口,是深圳仅存的基督教早期进入广东传教办学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

2007年,虔贞女校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浪办事处对这栋老建筑的命运,有不一样的眼光,他们决定重修女校旧址。

从2014年始,修复工作历时两年。他们在深圳市文物保护部门和宝安区、龙华新区的帮助下,全新的虔贞女校又重现在浪口人的眼前。女校包括教学楼、宿舍楼、福音堂、校门、院落和围墙等。







在重修的同时,旧址的历史挖掘也在全面开展。2012年到2013年,大浪办事处历时一年多,邀请多位研究者和摄影师,深入民间采访和拍摄,采集了近50位曾经就读过虔贞女校的老校友珍贵记忆,保存了大量的影像口述资料。

为了全面还原历史,唐冬眉、王艳霞等作家和学者还远赴瑞士、德国。她们在瑞士巴塞尔档案馆,发现了大量与虔贞女校有关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从史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向世人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纪录片《虔贞女校》纪录了唐冬眉(右一)、王艳霞等作家和学者受命远赴瑞士、德国寻根溯源的过程。

2013年12月,大朗办事处等在华侨城创意园举办“百年虔贞女校历史发现首展”,披露了从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获取的浪口旧影像资料。图片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深圳与西方文明高度融合的那段历史,将深圳客家地区开放包容的历史往前推了100年,引起的学界广泛关注,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百年前的虔贞女校(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客家女孩子得以进入学堂,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曾在学校任教的瑞士女教师吉惠民(Hanna Gmunder)(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吉惠民老师和女校的学生一起学做手工(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他们经过四年的历史挖掘和整理,采访超过了一百名虔贞校友、浪口村民、曾到过中国的传教士以及他们的后人,作为研究的初步成果,先后出版了书籍《虔贞女校》(唐冬眉、王艳霞著)、画册《虔贞百年》,并拍摄纪录片《虔贞女校》。



▲《虔贞女校》(唐冬眉、王艳霞著)一书重现了一段与女校诞生相关鲜为人知的历史

事情并未到此为止。重修的虔贞女校,继承和发展了她的新的教育功能。2015年起,大浪办事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成立了“虔贞历史研究会”,从城市、建筑、历史、和教育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和研究虔贞学校存在着历史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2016年,焕然一新的老学堂,成为“虔贞女校艺术展览馆”

已修复后的旧建筑主体,成为博物馆(“虔贞女校艺术展览馆”),展示浪口和虔贞的历史。旧址同时传承了学堂的教育功能,连续举办了“虔贞学堂”“虔贞论坛”等系列活动。



▲她既展示浪口和虔贞的历史,同时传承了学堂的教育功能。(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艺展馆里展示当年女校的客家话教材

由此,虔贞女校不仅存在于浪口人的记忆里,而且更加深刻地融入到新浪口人的生活中。



▲艺展馆邀请美国人类学者马立安做驻馆交流的学者和少年艺术教师。(图:虔贞女校艺展馆)

虔贞女校,深圳客家村落一所旧学堂遗址的翻新、活化过程,不失为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和使用的一个优秀样本,其中的经验值得借鉴。





【推荐文章】(点击即可阅读)

▶ 柏林:涂抺在老墙上的警世恒言

▶花神咖啡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更多【记忆▪微影像】☟“阅读原文”


    关注 记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