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展示】我眼中的青岛三大怪

 

我眼中的青岛三大怪退回二十年,青岛市面上存在着三大怪——“男人光膀子系名牌腰带”、“‘保持车距’写在外”、“...



我眼中的青岛三大怪

退回二十年,青岛市面上存在着三大怪——“男人光膀子系名牌腰带”、“‘保持车距’写在外”、“打啤酒用塑料袋”。

那些年,青岛的夏天有男人光膀子的陋习。在家里光,在马路上也光。都光。不光才有病!放眼望去,满马路全是光膀子的男人!逛马路如同到了海水浴场,上了公交车仿佛进了男更衣室。白的黑的瘦的胖的。好家伙!外地人看了都感叹这里的民风豪爽而又剽悍!当然也有不光膀子的,那他不是外地人就是有皮肤病。当然还有一些文化人或文明羞涩或不屑的。光膀子的男人都系名牌腰带。那时候,看这座城市的男人腰包鼓不鼓,只要瞄一眼腰带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谁的腰间系着一根能影出人影的鳄鱼皮腰带,那绝对是身份的象征。风气是社会的集体爱好。时尚的关键在于时。时间推移,尚就随即发生变化。那时,光膀子的人并不感觉难堪。后来,媒体呼吁、报纸宣传,年轻人都穿上了衣服。中年往上的人依稀还保持着这古朴的民风。这是第一怪。

这第二怪是“‘保持车距’写在外”。青岛老城区建在几座山上,到了辛家庄、吴家村那真的是出了城。老城的路跟黄河古道九曲十八弯的。为了防止追尾,司机都在车屁股上贴上几个字以示提醒。有贴“保持车距”的,有贴“别吻我,我怕修”的,有的干脆写上“注意”二字。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恐怕是首创,也可能是绝无仅有吧。现在的青岛北接李沧城阳东到仰口西经隧道至黄岛胶南全是宽阔的高速路,这些字眼也是鲜有所见了。只有“新手”和个性化的“熊出没”“虎出没”“豹出没”这样的字眼出现。可见这一怪随着城市的扩增并没有跟着发展壮大的趋势。

青岛啤酒已有百年历史,早已扬名天下。啤酒从保质期上分,罐装的一年,瓶装的六个月,散啤一天。散啤仅发酵一次,没掺任何防腐剂,口味儿纯正香醇。住在这座城市的人都爱喝散啤。试想苦夏寡欲的时刻,有几碟小菜,一盘海鲜,再打上几斤散啤,凉丝丝,满嘴香,沁人心脾,还不赛过神仙?打啤酒都用塑料袋装。如此便出了第三怪——“打啤酒用塑料袋”。千万可别小瞧了这袋子,孩子提那叫“孝”,男人提那叫“爽”,女人提那叫“情”。这座城市有了“孝”“爽”“情”的点缀,外地人都说这里是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三怪的灯暗两盏,亮都找在了啤酒这儿了。

啤酒袋越提越结实,啤酒是越喝越有了滋味儿。青岛的男人喝啤酒都讲究三个适度。

第一个适度,喝啤酒要讲究温度。

啤酒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口感。这不用啤酒专家们论证,常喝啤酒的主都是专家。啤酒罐刚启开的温度最佳,泡沫最丰富,香气浓郁,口感舒适。有些人专候在一旁盯着。罐子里的酒剩下一半,他们是坚决不喝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时的酒罐子进去了空气,温度高了,酒味儿变得有点儿苦、有点儿骚,要不外人说喝马尿。

第二个适度,喝啤酒要讲究量度。

喝啤酒最好用玻璃杯。敞口的。这样杯子喝起来痛快。喝啤酒要快,不能浅斟慢酌。二一个喝啤酒要大口,在口腔含一小会儿,不要急于吞下去。啤酒的酒精度不高,麦芽糖味道香醇,温度清凉清亮,酒还在嘴里,那赛神仙的感觉已经布满全身。那个爽呀!古人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皆因过去的酒是自酿的粮食酒,度数大多不高,故才可以大口喝。不过喝酒吃肉是最佳搭配。或烤或炸或熏或炖都可。咕咚一口酒,咔嚓满口肉。口水就流出来了!但喝啤酒千万不要过量。啤酒过量失去了快感没了享受不说,这家伙伤人误事那是没得说的。

第三个适度,喝啤酒要讲究场度。

场度即情度。场度可大可小。

小者几个老友,情投意合。时间不长,来次小聚。不在菜肴,不在酒多。讲究气氛,掏掏心窝。推杯换盏,舒心置腹。适可而止,下次再约。无丝竹,无作业。真有“天生我才如李白,老来聊发比东坡”的洒脱!

大者盛隆宴会,高朋满座。举杯同饮,满场欢歌。酒助人兴,人借酒乐。酒多菜多,瓶倒人落。大开大合,纵横穿梭。大痛大快,大吃大喝。有歌舞,有祝贺。这不是“权钱功利如酒水,荣华富贵似烟云”是什么?

我所说的这三怪一兴两衰,却折射出青岛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一段历程。

(作者 青岛53中 刘向东)


    关注 市北语文教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