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家教】孩子的事情别干涉

 

1...



前言
7岁的小山一家去郊游,妈妈背着孩子的小背包,提着水壶,跟在小山后面像个跟班儿,孩子却两手空空。小山累了就手一伸说:“妈妈我要吃巧克力,我没劲儿了!”妈妈立即从小背包里翻出巧克力递过来。走了一会儿,孩子还没说热,妈妈又把装满了冰镇可乐的保温瓶递到他嘴边,说:“快点儿,喝一口解解热。”没想到,孩子不仅不领情,还皱着眉头回一句:“你烦不烦啊!”小山妈妈时常觉得很难过,觉得孩子无情无义。

过度照顾孩子的结果,一般都是吃力不讨好。这就是没有人际界线的妈妈,你的事情我要干涉,因为你是“我的”孩子。在这个时候,不是孩子需要父母这样做,而是父母自己需要这样做。
你人际界线不清吗


人际界线不清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在人与人相处的许多方面也有体现,具体到孩子教育上,主要有两个典型的特征: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

过度保护。在婴幼儿时期妈妈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保护和关爱,但孩子越大,父母越应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无孔不入的以保护为名去爱孩子,孩子容易形成懒惰、没有动力、缺乏责任心、没有目标和毅力的性格,对成长和亲子关系都很不利。

过度控制。保护是以柔软的姿态干涉孩子,控制则刚好相反,是以强硬的姿态去干预孩子。这样的父母将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受到强烈的打击,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强,甚至有超常的叛逆表现——激烈反抗或者沉默对抗。然而人际界限不清的家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控制是有问题的,继续自以为对地把孩子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强行干涉,带来的将是更大的矛盾。
那么怎么做才是界限清晰呢?
以本文开始的那个例子来说,首先,妈妈要把小山的东西还给他,例如背包和水壶,让他自己负责要使用的物品。如果孩子说:“我才不要拿!那么重!”怎么办呢?那你就准备你的那一份,他决定不拿就依他,等他累了渴了跟你要东西吃要水喝的时候,你要语气平和地对他说:“是你自己决定不要带你的那份,所以妈妈带的只是我的这一份。”然后继续爬山。小山会从妈妈果决的态度上学到:下次一定不能抱侥幸心理!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那么下一次他就会自己准备好他那一份爬山物品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在人际界限清楚的父母那里学会了自立,也树立了为自己负责的心态。
父母有所不为


孔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用在解决界限不清上很恰当,我只取用其中四个字“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纠正人际界限不清的法宝。“有所不为”顾名思义,是有些事情不要做。这远比“有所为”要困难得多,也是界限不清的家长最弱的部分。家长首先要认清自己,调整自己,然后才能有效地教育小孩。
● 法宝1:三句话、三秒钟
当你想要插手孩子的事情时,先冷静三秒钟,默念这三句话,然后默默走开。
① 我是我,孩子是孩子。
② 这个问题是孩子的,不是我的。

③ 我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孩子,他才有机会成长。
● 法宝2:事情日记
界限清楚和不清的爸爸妈妈,很大程度上是习惯的区别——前者习惯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很多事情,后者习惯插手,不放心孩子自己去做。如果你暂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到底对不该插手的事情管了多少,那么你可以记“事情日记”:今天我做了什么事情?哪些是我该做的事情?哪些是我越界做的事情?每天睡前记录,过段时间再回来翻看,总结经验来提醒和勉励自己。
● 法宝3:把握培养时机
3至5岁是小孩的第一个叛逆期,自我意识强烈,最适合培养独立性,也是明确孩子人际界线的好时期。妈妈要做的是不再替代孩子做他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勇于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语气要客观柔和,不要过于强硬和冷漠。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说:“妈妈可以帮助你,你要认真看妈妈是怎么做到的,下次你就可以自己完成它了!”经常鼓励小孩:“做好自己的事情是很强大的表现哦!”



学龄前,家长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次小颖妈妈带她出去吃饭,小颖打破了一个饭店的玻璃杯,服务员说要赔30块钱。妈妈很平静地指指小颖,对服务员说:“你看,是她摔碎的,你得跟她谈。”服务员愣了一下,孩子也愣住了,说:“妈妈我没有钱。”服务员笑了,小孩儿快哭了。妈妈温柔地安慰小颖说:“你别着急,你先说你是不是该赔偿啊?”小孩很诚恳地点头。妈妈说:“你看这样好吗?我可以借给你,但是你得在一个月里还我钱。”小孩儿赶紧点头说好。回家以后,小颖就开始积极做家务,拖地、洗碗、洗袜子……不到半个月就把钱还清了。在那以后,小颖无论去哪种场合都对自己的事情很仔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小学一年级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有明确的尊重和距离。有的妈妈会一直唠叨孩子说:“把你的屋子收拾收拾!像个猪窝一样!”唠叨烦了发现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的时候,就无奈地自己给孩子收拾了,这就是明显的界限不清的行为。用规则划清界限是很好的处理方式。“规矩”做的事情与人无关,与事相关,在规矩面前一切平等,界限分明了,原则坚持了,关系也没有损坏,一切有序正常的发展。

即便到了青春期或者18岁以后,也可以对孩子的人际界限进行调整和引导,纠正的方式仍然是提醒为主,不要冷漠对待,情况如果严重就有必要及时寻求正规心理咨询机构的协助。

人际界线不清大多是在很长的成长过程里形成的、难以改变的特质,爸爸妈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你可能还会喜欢
(点击可收看)
【家长微课堂】


养狗狗和养小孩的智慧
乐嘉de育儿色彩学
德国:善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你是“好心做坏事”的妈妈吗?
小家伙老是咳嗽?你有办法了吗?
让孩子长高的色彩秘密
“难缠”的老师怎么搞定
不论输赢,都是赢家
别跟风“成功”妈妈
慢慢教,是浪漫也是智慧
礼节是为别人着想
请别用大人的成长教训压制孩子
春天,狙击过敏性鼻炎
把“爱插嘴”转化为创造力
如何,让你的提醒有效起来
怎么奖罚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帮孩子坦率面对死亡
育儿路上的“自我立场”
孩子最喜欢父母这五种语气
冬至,那些事儿
谁能阻挡 “向往”
做父亲的另类“兵法”
读传记,学品格
拯救焦虑的孩子
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5招,培养孩子观察力
请在孩子床头放一本书
别把指责当教育
4招提高孩子自信力
谁破坏了孩子学习热情


    关注 课堂内外晚安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