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件采购一定要招标?

 

备件采购一定要招标?...



西方国家最早使用招投标管理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招投标操作已经历时2个多世纪了。早在1782年,英国就在政府文具采购上做过招投标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的法律规定,1809年美国通过第一步密封投标的法律。二战以来,由于大量物资需要政府采购,招投标的影响不断扩大。大家发现招投标不仅仅是一种交易形式,而且还起到科学规范行为和优化采购的作用。招投标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政府规定的强制行为。对于政府而言,这也是一种减少或者杜绝采购中腐败的有效手段。

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和关注对招投标方式的研究。1979年,建筑行业的招投标正式开始实施。80年代之后,我国各行业逐渐颁布了相关的招投标规定,各地区、各行业还纷纷成立了招标管理中心、事务所和机构,建立了相关评标人才数据库。招投标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逐渐扩大并普及化。

任何事物有优点必然有缺点,真理与谬误本来是一丝之差,悖论总蕴含其中。

尽管招投标的初衷是避免腐败、阳光采购,但随着某些人在投标条件上的巧妙设计,也会使招标成为限制优秀企业进入,保护落后企业的温床,成为让腐败合理化的保护伞。

我们常见不少组织招标采购的产品价高质劣,而那些中标的落后企业却洋洋得意,态度傲慢,服务消极怠慢。因为他们深知,招标只是形式,他们中标是必然。这是在招标源头上的不公正。毕竟,招投标过程是由人来设计的。设计人可以将产品供应商的准入要求狭义化,用来限制其他优质的生产或供应商。例如,将备件的供应商规模、注册资金甚至生产某备件的历史年限等非必要、非技术条件限定在一个范围,使得某些企业难以达及。

除了招标条件的设计,评标决策方式的设计更有玄机。如果将评标决策的分配权重按照某"指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商务条件设计,加以倾斜式的分配,某"指定"企业必然会中标。这在招投标管理中是最常见的不公正。这也会使某些产品优质、价格合理的企业在竞标过程中被淘汰。

当然,我们相信多数组织是遵纪守法,在招投标过程中是没有猫腻的。然而,招标中评标体系的简单化仍然会害死不少企业。这就牵涉到评标指标及其权重的科学合理设计问题。

例如某大型油气公司想采购天然气的油气分离装置,在淘汰了不够条件的供应商后,因为后续的评标决策以价格和商务条件为主,致使某最不可靠的设备中标。设备使用一年半发现其法兰泄漏,只好将泄漏的天然气导出点燃,以避免爆炸和毒害。每天损失的资金可以买一部奥迪车,这个事件竟然延续了1个半月才得以解决,损失之大可见一斑。

在我国企业里,无论设备还是备件的招投标采购,低价中标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这主要源于对设备管理知识的缺失和决策的简单化。无论企业的财务部门还是监察审计部门,都认为既然有便宜的,没有理由一定买贵的。如果放着便宜的不买,而购买价格较高的产品,就可能有腐败的痕迹或者嫌疑。企业的决策者为了不被怀疑,也就任由不合理的低价中标延续下去。

在设备前期管理中,我们推崇的是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而非"一次性采购费用最小化"。在备件采购中,我们用的是"周期备件费用最经济"而非"备件单价最小化"概念。备件招投标设计是否能够将这些概念应用好,会直接影响招投标决策方向的正确与否。

在很多企业,设备的备件品种繁多,除了易损备件,一般备件消耗数量不多,而且备件的生产或者供应商也是多种多样。面对这种多品种、小批量、多供应商的采购,招投标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供应商不会对小批量的生意额产生兴趣,这也使得招投标工作难以进行。因此,面对一般备件的采购,招投标并非是一种必然的管理方式。

很多企业将招投标看成一种防止腐败的手段并加以硬性规定和强制执行,结果也许给企业造成大量的管理成本浪费。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巧妙的招投标设计和运作也会成为滋生腐败、保护腐败并使腐败合法化的方式。招投标这种形式既可防止腐败,也可滋生腐败。真正的防止腐败是靠群众的举报和监督机制,靠良好的监察和审计机制。组织不要将反腐之宝押在招投标方式上。

对于那些大批量消耗的易损备件,是否就一定采用招投标方式呢?如果在首次采购时采用招投标来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尚且可以,但以后仍然进行频繁的招投标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如果某一供应商通过招标成为合同供应商,他们供应的备件性能和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企业不如干脆与其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期与其合作,并取得较好的优惠条件,保证备件的稳定供应,我们称这样的采购叫战略采购。这比频繁的招标,频繁的更换供应商风险小,也更合理。

在招投标管理中,指标和权重的设计十分讲究,这也是招投标是否科学的关键所在。评标模型是一个仿真人脑决策的过程,也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判的过程。不同指标的权重不同影响着决策的倾向。例如,那些主流程上关键设备,停机对上下游影响巨大、损失巨大。对于用在这些设备上的关键备件,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权重分配上,可靠性就要放在首位(希望尽量延长其使用寿命和更新周期),其次是可维修性(希望尽量缩短维修停机时间),价格放在较次要地位(和停机损失比较,价格显得微不足道的)。对于那些影响产品质量的备件,备件的质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就应该放在首位,因为失去产品质量就失去企业的信誉和价格,对企业的长远影响巨大,而其他因素可以完全放在次要地位了。

看来备件的招投标真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害自己。

对于备件采购,到底招标还是不招标,都十分讲究,并非一概而论。确定要招标,如何设定招投标条件,如何设计评标指标体系和权重分配,都决定着招投标的结果,也就关系着设备管理的效益。

本文信息来源自《似非而是--创新思维下的设备管理》备件管理篇,由李葆文教授编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

备件的“周期消耗费用”新概念

【设备管理大视野】第228期:备件库存风险管理操练

(八)设备备件管理学问多(《与工厂经理谈谈设备管理》连载)

【设备管理大视野】第156期:备件“无库存”不等于备件“零库存”

管好备件管理有哪些经验和方法?


    关注 设备管理大视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