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说书】浮生杂忆

 

“读他的散文,你会更热爱这个世界”。亲读之,此言不虚。...





Franck:

学年主任一差,实为纷繁凌乱。经常奔走于两个校区间不说,单是日常检查上下的楼梯数两周内就可以登上泰山(6366阶)了!

面对高考重压,更是寝食难安。还要想着法儿调动老师们和学生的备考情绪。至于家人,再说吧.......

在辗转反侧时抓起一本杂书翻看,想必是缓解压力之举。

平时喜欢看一些闲书。陪孩子上课的时候,坐飞机的时候,每晚睡觉之前,都喜欢拿本书翻一翻,一个是可以打发时间,再一个,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多样的人生。

近日,偶读汪曾祺先生的《浮生杂忆》。平时,我比较爱读名人传记或人物回忆类的书,像时光兄推荐的《叶》我也是通读过的,再有像《居里夫人》、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赋得永久的悔》等等。读这类书,一方面不累,不用太动脑;另一方面,跟随传主或作者,走进历史时空,既可以感受世事无常,时代变迁;又可以领略风土人情、多元文化,还可以感悟或艰辛、或美好、或平平淡淡、或轰轰烈烈的各色人生。

《浮生杂忆》带给我的,有汪先生坎坷的人生经历,有他对故人旧事的清晰记忆。

汪先生生于江苏高邮,三岁丧母,十七岁只身远赴昆明西南联大求学,之后短居上海,最后到北京,直到七十岁时才重回故乡;当过老师,管过文物,作过文艺刊物编辑,最后又作编剧,但写作一直没有间断(他的写作师承沈从文)。读《我的家》、《我的母亲》、《旧病杂忆》、《七彩云烟》等文章,汪先生家学颇有渊源,祖父、父亲的丰富阅历与学识对他影响甚巨;母亲的早逝并未造成心理创伤,因为身边始终有爱相伴;在昆明的学习和生活,垫定了他的文学基础,也增长了人生阅历。

汪先生回忆的故人比较多,有父母,有恩师(在其《人间草木》一书中记述较多,比如沈从文、闻一多、吴雨僧等),有街坊邻居,也有不知道名字的道士、和尚、傻子等等。可以说,各色人物,人生百态,尽在其中。这些人物,大多都成为他的小说中的角色。《师恩母爱》这篇文章中,汪老先生深情回忆了他的幼稚园时的老师王文英,从学唱歌、跳舞,到排练小歌剧《麻雀和小孩儿》,“所有的歌舞表演都是王文英先生一句一句地教会的”,“麻雀母女之情,小孩的善良仁爱,都在小朋友的心灵中留下深刻长久的影响”。在汪先生回故乡时曾送给王文英一首诗,读来破感人。

“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歌声犹在,耳边徘徊。

念平生美育,从此栽培。

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

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

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
汪先生是一个很“自得其乐”的人。爱好广泛。会唱京剧,唱过青衣、梅派,也唱过余派老生,还唱过昆曲,吹笛子、画画、写字;读西南联大时,经常逃课;喜欢吃,也喜欢做菜(他写的关于吃的文章比较多,结集于《人间至味》一书)。可以说,汪先生的人生是很潇洒的,爱写,爱玩儿,爱吃,“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汪先生经历的事儿多,所以谓之杂忆。事儿杂,但并不苦情。

汪先生的作品,文字简洁,少长句,几乎没有大段的直抒胸臆。写人,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记事,寥寥数笔,生动丰满。
有人评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文风干净清雅,结尾淡如炊烟,余味但击人心足以留下内伤”,“读他的散文,你会更热爱这个世界”。

亲读之,此言不虚。

编辑:魏来

审核:宋延东


    关注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