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

 

孔子之所以为中国斗杓者,在制历史、布文献、振学术、平阶级而已。...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3.9)

朱子曰:“征,证也。”验证(verify)的意思。中文的“文献”一词最早见于此。文,典籍。献,指熟知历史掌故的贤人。钱穆衍释说:“要研究学术,一定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图书馆要藏有很多的书,这即是‘文’,又一定要有合理想的、标准的教授,这就是‘献’,无此两项,便是‘文献不足’。”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第260—261页。)章太炎《驳建立空教议》:“孔子之所以为中国斗杓者,在制历史、布文献、振学术、平阶级而已。”

孔子能知夏、殷、周三代之礼,所谓“通三统”。他一生拥护周礼,说夏礼和殷礼,他都能讲,但举不出现成的例子来证实。张光直说:“商是一个有文字的文明,但是随着王朝的灭亡,王室的档案即使有些在王都毁灭时幸存下来,也逐渐散失了。” (张光直:《商文明》,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第2页。)而周礼当然是有具体实例可以知道的。

杞,春秋时的国名,是夏禹的后裔,曾在商朝被分封。武王克商之后,寻得夏禹的后代东楼公,并封于杞,才正式建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自东楼公即位大约传了二十代君主,后来被楚国所灭。因为杞国弱小,强邻环绕,曾多次迁都。周武王分封杞国,希望能继夏代祭祀,可知杞应该保存了不少夏代的礼乐典章。孔子说可以叙述夏代的礼制,但可惜杞国文献多有散失,无法证实。

宋,周武王灭殷之后分封的国家,是商汤的后裔。武王原封纣子武庚于殷,后来武庚叛乱被诛,于是周公另封纣王庶兄微子启,宋国因此建立,建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春秋时期宋国一度强大,宋襄公层位春秋五霸之一,但为时很短,后来在战国时期被齐国所灭。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迁居于鲁国。

本章可与2.23章合看。孔子博学深思,考之于史乘,验之于人事,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稔,他认为对夏、商、周典章制度的说明要依靠历史典籍和贤人,可见他重视证据,与《中庸》所谓“无征不信”意旨类同。

但《中庸》引作:“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与本章又不完全一致,《王十朋全集·文集》卷八《策问》已表示“未知其孰是”。阎若璩(1636—1704)《四书释地又续》卷上引《孔丛子》为据,提出“宋讳说”,胡止归反对阎氏说(胡止归:《中庸章句渊源辨证》[中],《大陆杂志语文丛书》第一辑第一册,第364页),蒋伯潜《诸子通考》与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一“称引传记以忌讳而删改例”条认同阎氏之说。

另请点击阅读:

礼乐(一)

礼乐(二)

礼之本

礼之用

先进与后进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损益


    关注 慧一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