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品清欢】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代化的进程,带走了文学生存的土壤。行走在浪井的人,越发的浮躁、越发的不安。从他们钢筋水泥塑造的摩天大楼世界里,可以窥见时代的轨迹变化,也可以从他们目光中寻找到过往的蛛丝马迹。越来越多的时候,“浪井”已经成为一种情怀。...

而今识尽愁滋味
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

阴雨天气越来越少,在对天空主宰权的争夺中,阳光,逐渐占据了上风。给了我们难得的好天气。图书馆门前草坪上的树,郁郁葱葱,开得正好。两南山的结香花因为春风的吹拂,也开了几多花骨朵儿。

上午,在松门别墅上完课,吃完饭就奔着办公室去整理报纸资料。庆典的事,压在心头。要求大一的浪花,按照时间顺序,将浪井报,排序整理。而自己,一边在思考,一边在翻阅。

一张泛黄的报纸,映入眼中。没有图画,只有文字。只有清浅的线条,来区别文章。报纸上的作者,现在许多都已是国学班给我上课的老师,或者是浪井顾问团的成员。那是1988年的第一期浪井报,距离现在,已经三十年了。那时候,浪井没有logo,报纸上只有简单的浪井两个大字,正正方方的。黑色的字迹,庄严而不张扬,踏实而不轻浮,恰如浪井一直以来传递给我的精神“谦卑做人,踏实做事”。

我从小浪花的手里接过报纸,看到四版文学社对来稿要求。文学社对来稿要求:①屏弃一切无病哀怨,无痛呻吟之弊,提倡多写振作向上、直陈现实之文②屏弃固步自封、固限题材之弊,提倡多写生活、拓宽题材之文③屏弃过去体裁单一,诗歌挂帅的崎形状况,提倡文学形式多样化、表现手法丰富多彩。
心里对比着我们这些人的创作,突然自惭形愧。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沾沾自喜,常常自命清高。丝毫没有学到浪井前辈们的谦卑、踏实。无病哀怨,无痛呻吟,成为青年文学的主流。也就难怪,在现今社会上,“文艺青年”已经是一个不讨喜的词了。顿时了然,当初明明喜爱读书的朋友,却和我说最厌恶的就是文艺青年了。

现代化的进程,带走了文学生存的土壤。行走在浪井的人,越发的浮躁、越发的不安。从他们钢筋水泥塑造的摩天大楼世界里,可以窥见时代的轨迹变化,也可以从他们目光中寻找到过往的蛛丝马迹。越来越多的时候,“浪井”已经成为一种情怀。

缺少那些苦痛的经历,缺乏那种“浪井”情怀。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使“文艺青年”们惆怅不已。现代青年,没有足够的阅历,来将自身阐述明白。在文学表达上,常常失之偏颇,过于哀怨,不但缺乏独立思考,也毫无积极向上之意。
如今网络文学,浅阅读理念的盛行,市场上的文学作品大多缺乏思想内涵,极其肤浅却受到大众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文艺青年”们的价值观。导致了人们对于文学的误解,使得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处境,每况愈下。缺乏文学的理念土壤,又反过来继续恶化青年人的价值观。如此持续下去,文学又怎么能不日益衰微?又怎么能够找到出路?文学和文化,如何又能够兴旺?
社会上最近掀起的国学热,前段时间两院又针对各高校设立国学专业下发了专门的文件。老师上课时,同我们谈到这个问题,满怀欣慰地说:“这说明着国学的兴盛要到来了。我们这些学习国学,学习文化的年轻人,在大好情势下,应该要仔细思考,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共同努力,为文学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除去社会土壤的影响,我们这些青年人,想要避免成为“文艺青年”,也需要多去了解一下几十年前,那个文学兴盛的那一代青年人的创作是什么样子的。方才能不会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为赋新词强说愁”,才能创作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能够展现当代青年人积极向上的好的作品。

♫♫

♪♪♪

♫♫♫

♪♪♪♪

♫♫♫♫♫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关注 我且年轻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