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里堂武汉驴友黄惠华的泉州游记(上)

 

2016.12.20今天就要离开顺德了。婶婶买了瘦肉粥,吃过早饭,阿叔回来送我去城轨站,坐车去广州南,接着坐高铁去潮州。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然走一遭”。潮州与广府不同的民风与文化,美食、功夫茶、潮绣...

2016.12.20

今天就要离开顺德了。

婶婶买了瘦肉粥,吃过早饭,阿叔回来送我去城轨站,坐车去广州南,接着坐高铁去潮州。

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然走一遭”。潮州与广府不同的民风与文化,美食、功夫茶、潮绣、瓷器,随便哪样都值得细细品味,甚至是梁老师说的,哪怕只为吃,也值得走一趟。约了梁老师,可惜排不上档期,只好一个人出发。这是多年以后,再一次独自旅行,有自由的欢愉,也有孤单的寂寞。

车过陆丰,想念Z先生。

潮州的落脚点定在牌坊街郑厝巷别问客栈,联系过老板,原来是之前大理住过的别问客栈老板的兄弟。其实,哪有什么缘分,不过都是刻意人为。



从潮汕站坐高铁快线(8元)到南桥市场,车程1小时左右,下车过马路往右走一点再左转就进入到太平街,也就是俗称“状元坊”。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中心,州、路、府治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材辈出,人文荟萃,因此明清二代,在潮州城建立众多牌坊。但在1951年被悉数拆除,2006年启动修复工程。



走进太平街,第一个牌坊就是“泰山北斗、十相留声”坊。正面坊额是“十相留声”,纪念唐宋时到过潮州的十位宰相: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唐代),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宋代)。背面坊额是“泰山北斗”,纪念唐代潮州刺吏韩愈。

从十相留声牌坊起步,沿着骑楼一个个牌坊走下去,经过义井,走到状元坊和开元路交汇的地方右转,从下水门出古城。



沿着古城墙走到广济门城楼,正对着的就是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广济桥,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上游是闽西的汀江),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俗称湘子桥(为纪念曾任潮州刺史的韩愈)。创建于宋乾道七年(1171年),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从广济桥跨过韩江,就可以到达对面的韩山,登韩文公祠。但是,广济桥门票50元,觉得贵。沿着滨江长廊随意走走就好。一路走到竹水门拐进城内,随意吃了点小食。粿粉、咸水粿、腐乳饼。。。所有潮州小食,在牌坊街几乎全都有,好吃不贵。



从牌坊街的这一头往回逛向十相留声,慢慢溜达,撞进一家瓷器店,老板教我如何鉴赏骨瓷,细细把玩。



又走进一家制壶店,老式的工具与工艺,墙上挂着一副根雕充满禅意。



再拐进小巷里面一户人家,欣赏艳丽华美的潮绣作品。



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牌坊街也安静下来。

短短半日,仅仅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小小角落,便已经抓住了我的心和眼。

2016.12.21 冬至

清晨,从牌坊街出发,走入甲第巷。

猷、灶、义、兴、甲,几个字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而甲第巷又是精华中的精华。



长不足200米的甲第巷,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由于宅院最为豪华气派,于是有了“甲第”之名。“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这些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积淀着古城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巷头的“半园”,门额“半隐”,取意事不求全之意。



柔和的光笼罩着斑驳的墙,外街喧闹纷扰,也搅不动内街的安谧平和,历经沧桑岁月却有无穷的韵味。



出了巷子拐入下西平路,立刻便是一派热闹的烟火气息。找个街坊店,吃个肠粉。有别于广州肠粉的清淡,只有淡淡的豉油香,潮州肠粉用牛肉鸡蛋,再淋上芝麻酱,浓香厚重。



西开平路右转,到开元路上。便到了大名鼎鼎的潮州开元寺。

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以后改称“开元镇国禅寺”,位于潮州州市甘露坊,建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38年)



巧的是,今天是冬至,在冬至大过年的潮汕地区,这一天要拜神祭祖吃汤圆。入乡随俗,到开元寺礼佛,感谢上天与先祖的护佑,祈祷来年平安顺利,福慧双增。



檀香袅袅,禅声悠悠,在这里暂离娑婆世界的喧嚣烦人,洗礼身心。此处心正静,风正好,寺正幽。

短暂的宁静,终究要回到喧嚣红尘。出了开元寺,往义安路,前往已略黄公祠。



已略黄公祠在市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祭祀潮州人黄己略的私人祠堂。面积不大,但木雕,石雕,瓷雕,金漆雕,砖雕,内容超级丰富。被誉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



从已略黄公祠出来去许驸马府的路上,偶然经过海阳县儒学宫。俗称红学、学宫。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景炎三年(1278),后毁于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大成殿。

学宫也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国民革命军二次东征时的东征军第一师政治部和南昌起义军军官教导团均曾驻扎于此。



走到中山路,看到卓府的指示牌。

卓府是潮州总兵卓兴的府邸,其历任本镇营平司、虎门水师副提督,受朝廷赐顶戴花翎和"格良叶巴图鲁"的勇号(巴图鲁即勇士),赐作战有功官员)。后封为潮州总兵,并赏赐三代一品封典,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卓府于潮州。



现如今,这些美好的描述都只能存在于纸面。卓氏后人分割聚居于老屋,只有中堂大屋供奉着先祖的画像。

从卓府出来有路标指引,再转入一个小巷子里,就到了许驸马府。



这个府邸是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珏未成为驸马之前生活的“民居”。许珏祖上显赫,他居所自然和普通人不同,于是他的府邸成为了是潮州现存的最早“府第式”民居。

本来只是当做一个普通的景点逛逛,偶然遇到来许驸马府寻宗的许氏后人,才认真看起宗谱介绍。



许氏家族在宋代已是盛族,他们有一支向南迁至如今的汕头沟南许地,繁衍五代之后,出了一个叫许拜庭的跑到广州做起了盐商,赚了大钱,遂在高第街定居。高第街许氏可是近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清末民初这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一下子出了许应睽、许崇智、许崇清、许广平等历史名人。

自诩历史还马马虎虎的我,对于只知道一个许崇智顿感汗颜啊!

这一天,一直淅淅沥沥下着雨。

中午吃过牛杂粉,下午和许生结伴,坐6路车从北园路(2元)去江那边的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韩愈当时位居刑部侍郎,而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韩愈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改贬为潮州刺史。然,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中却为民办了很多的好事、实事,他用自己的俸禄延师兴学、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江山易姓为韩——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就是韩愈在潮人心中崇高威望的最好证明。



历史不会因人而改变,但人对历史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种精神乃至一种文化会因着人的传承而百世未衰。一座建筑,一个景点,或者一座名城,让人们留恋的是因着人文,探求文化的根源,让我们从中找到一种人格的魅力、文化的精神、信仰的力量。

坐10路(2元)从韩文公祠回到南桥市场,和许生告别,各自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坐6路(2元)从南桥市场前往中心医院,入环城北路,准备去潮州西湖。

经过一个木雕工作室,顺便参观一下。保护版权,没有拍照。



接着经过阿八弟牛肉丸,秉承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原则,不是吃饭的点,也要来一碗牛筋丸。

相隔不远的老尾牛杂和镇记,因为冬至的缘故,放假三天,遗憾地错过。

潮州西湖是昔时潮州古城的护城濠,俗称“城壕池”,随着城市建设重心的西移,这里已成为古城区与新城区绿色的分水岭,也汇集了古文化的历史和新文化的风貌。

它的历史概括起来就是:始于唐、著于宋、毁于元、盛于明、芜于清,民国不清不明,于今湖绿波平。



一日雨中暴走,有些累了。吃过鱼丸,走进开元路,再拐进牌坊街,到厚记看了手信,然后到对面的老彬蚝烙点了一份蚝烙,很实诚的一大盘20元。正愁吃不下会浪费,跑进来一姑娘也点了一份蚝烙,立马跟人家搭讪AA了。



旅途中会遇到很多人,也许只是一次结伴游玩,也许只是拼桌吃饭,一生中只会遇到一次。

所以,所有的相遇,都请好好珍惜。

虎门提督卓府·许驸马府·海阳儒学宫·南岩寺·西湖公园·寿安寺·韩山上看韩江·葫芦山摩崖石刻。砖雕、木雕、潮绣、瓷器、美食,礼佛,潮州一日,浮光掠影,太匆匆。

雨,越下越大,有些担心明天出行,却也能安然入睡。

2016.12.22

7:00起床,7:40出门,意外的大晴天,会预示着今天行程顺利吧。

在牌坊街口吃个肠粉(5元),8:10在南桥市场车站坐高铁快线(8元),9:00到潮汕站。

到得有些早,一个人静默地回味一下意犹未尽的潮州之旅。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再来。



泉州,是马可波罗游记里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刺桐城,是现在一带一路的海丝起点,开放而包容,古老而现代。

12:30到达泉州站,出站坐2路(1元)到开元寺西门站,下车往前走,右拐入西街,经过泉西堂,再拐入孝感巷,拐了又拐,终于到了落脚点。其实,从开元寺西门或者培元中学下车后走到路边的公共厕所,就可以从旁边的路口进去左转一个小路口就可以到达客栈,我绕了远路,却先一步体验了原生态的西街。



在野隐于民巷中,是两个年轻人新开的客栈。主人家有一只精力旺盛的小狗八万,跟我的狗丢小时候一样,热情黏人爱自嗨,蠢萌蠢萌的。

放下行李就爬上天台,去看蓝蓝的天和东西双塔,细雨微蒙,双塔在维护中,拍不出好看的照片。

拿着主人家给的电子钥匙出门去,好不自在。

13:30从客栈出发,沿西街往钟楼方向,路遇制鞋店,修鞋,跟老板说好玩完回来取。

14:00在钟楼坐上1路(2元),去浔埔村看蚝壳厝和浔埔渔女。

14:25到达后埔站(不是别人攻略写的格林公司或者下堡站,所以不要全信攻略和导航,要和当地人搭讪!搭讪!)下车前行几步第一个路口右拐,一直走到浔埔海滨路的石牌,再沿着左边的路继续直行,经过市场问路的时候,一个巡视业务的红牛小哥自告奋勇用摩托带我到浔埔标识,走进村子,到第一个有电线杆的路口左拐进去,别有洞天。

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蟳埔海边。

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话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用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现在所剩的蚝壳厝已经不多了,完全是原生态的建筑,蚝壳一般砌在大门左右,片片相叠,像鱼鳞一样。那些古老的蚝壳房有的废弃,有的坍塌,完全处于欠保护状态,也许不久的将来,这历史痕迹也终将消失。

蟳埔渔村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在一路找寻蚝壳厝的路上,不时碰到三三两两的浔埔渔女,或劳作,或休闲,而这些穿着传统服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嬷,几乎全都穿着各色红衫,盘头,插满艳丽的鲜花。年轻人已经放弃了这样日常着装,只有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这样隆重的日子里才会重拾这些传统。



今天恰逢渔船归航,第一次看到归航,泊在港湾,延绵数里。



丰收的季节,村里随处可见成堆的蚝壳和劳作的阿嬷。风里飘荡着海的味道,也是劳作的气味。这里,只是一个海边的小渔村,却又是个不一般的小渔村,他们是保留着中亚遗风的古阿拉伯人后裔,勤劳、友善、淳朴,带着精神与满足的笑容。

后来仔细回想,好像一路遇到的泉州人都是这样满足、平和。

村里溜达一圈用不了一个小时,返程的交通确实不太方便,等了很久,唯一的一趟公交车始终没看到影子。

恰逢一车人进村买完海鲜准备离开,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搭讪请求坐顺风车。车上人都说我胆子大,想了想,可能还是因为今天碰到太多热情的好心人,所以给了我勇气。



17:00搭上宝马哥的顺风车回市区,17:30到西街口,再沿着这条数千年的老街走向钟楼。不知不觉,夜幕已经降临。

沿着西街往开元寺方向走,路两边是低矮的民房,跟开元寺所在的那一段是截然不同的味道。这边更接近于原住民的寻常生活,而开元寺那边更像一条商业街。



沿着古旧的老街慢慢向钟楼方向前进,在路边街坊店买了卤味和春饼、浮粿,是有米粉裹了鲜肉、牡蛎、韭菜炸出来的小食。

吃饼的功夫,和摊主聊宗教博物馆和海丝文化。想起今天一天的经历,感叹泉州人的友善、开放和包容,正如搭我回城的那位宝马哥说的:我们泉州人是很有素质的。

明天准备去清源山,到鞋店拿鞋后在路口蛋糕店准备买个芝士蛋糕,又好运气地碰到人AA分了一个。

回到民宿,有一个更大的惊喜:今晚只有我一个人住床位房,也就是说我用床位费的价钱住了个单间。

虽然常常自诩为一个很有出门运的人,但像今天这样好运连连也是稀罕事。

心心念念的泉州,我就这样不经意突然来了,而泉州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着我。

2016.12.23

冬至以后,南方的清晨也是有点凉意的。

在野的床品崭新而舒适,更重要的是在小巷深处,晚上非常安静。主人家还贴心地在床头贴上提示:所处居民区,夜深后请保持安静。

早上7:00出门,7:25坐上601路(2元),从培元中学站上车,25分钟到达清源山景区。

清源山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代,宋元时期最为鼎盛。



清源山最著名的景观要算老君岩了,这是一座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的老子石刻雕像,是中国最大的石刻老君雕像。于唐代时采用巨型岩石雕刻而成。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蓝天白云之下,老君像背靠巍巍青山,席地而坐,意态悠然,使人感受到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千百年来,历经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哼起这首歌,你会想到谁?



弘一大师(1880-1942)姓李,名文涛,字叔同,一生精通诗词、戏剧、音乐、书法、美术、篆刻,并重兴佛教南山律宗,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大师、爱国教育家、一代高僧。

弘一大师晚年有14年在闽南一带弘法、讲律,1942年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63岁。

1952年3在清源山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舍利塔前的"悲欣交集"系大师生前最后遗墨。



清源山不是一座山,是一片山啊!从老君岩出发,一路蜿蜿蜒蜒四处绕路往上花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天湖。不得不承认,在山上突然出现一片广阔的水域,视觉上确实很美,据说天湖往上还有南台寺更美的景色,我已经没有力气去挑战了。

下山途中,迷迷糊糊不知道怎么就又走到了千手岩。



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因供奉观音像而得名,是清源山仅存的四座古寺庙之一。供奉释伽牟尼坐像和千手千服观音。

大乘佛教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狠,对别人好。在此,有幸遇师傅法界,得师傅开释。

下午打算去九日山看祈风石刻,但清源山并没有直达九日山的公交。因为英姐晚上从厦门到泉州,今晚定了双床房,干脆坐个车回到在野,取行李,沿西街往中山路前往通政巷,先搬到苏廷玉故居,然后再出发去九日山。



苏廷玉(1783—1852),泉州同安(今属厦门)人,宋宰相苏颂第二十六世孙。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大理寺少卿。

位于鲤城区通政巷北侧的苏廷玉故居即其次子苏士準于1842年购置的宅第。古宅的“现世”历尽沧桑。现在,印记闽南文化驿站接手苏宅,充分利用名人故居打造富有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的艺术空间,举办各种特色艺术展览、交流。订了这里的房,是为了那一抹闽南红,为了庭院深深,为了悬丝傀儡。。。

在客栈休息了一会,出门往西街,在泉州影剧院坐602路(2元)前往九日山。



九日山是12-13世纪泉州地方政府主持航海祭祀活动的石刻文字记录,也是现存唯一的古代政府有关航海的国家祭典的石刻文字记录。古代航海依靠帆船,而帆船需要风力驱动。但风信无常,官方就在九日山延福寺昭惠庙举办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典礼。典礼结束后官员游览九日山撰文题词以志纪念。该山石刻体现了古代泉州海上贸易的繁盛及海洋贸易管理制度的成熟,也反映了顺应自然、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



九日山海拔90余公尺,俯临晋江。这里是河洛文化南迁的止点,传说晋代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乡;另说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

到九日山的时候,正巧碰到景区管理所的前所长在给某领导一行做讲解,借机蹭听了一耳朵,好多八卦哦。最后记住了一句:迷信,迷信,不得不信。

英姐到得比较晚。傍晚时分,我从九日山坐6路(2元)回到府文庙下车,先去打听一下晚上南音表演的时间。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汉族文化积淀。从中原传到闽南,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

目前,只有南音与昆曲成功申请非遗。



到府文庙的时候,已经接近演出时间,咿咿呀呀先听了一会。

看了一下车站站牌,府文庙到中山中路只有两个站,看看时间,离英姐到达的时间也还早,虽然一天爬了两个山头,走不死的小强还是决定走路逛回中山中路通政巷。

碰到卖土笋冻,两块钱一个,五块钱三个,吃两个,给英姐留一个。

快到八点,听到敲门的声音。



英姐是以前在甘肃玩的时候认识的朋友,这次和我同时间休假,为了我,选择了泉州。三年不见,先来个拥抱吧。两个女人的笑声,感觉要穿透屋顶飞上天去了。

从明天起,我也是有伴的人啦。

寒暄过后,立马出门觅食。晚上起风了,微凉。中山路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和英姐接触不多,聊天不少,觉得她是目标明确行动力极强的人。这出门吃个饭,果真验证了她是个风一样的女子,常常一阵风走到前头去了,在路口又回过头来抓住我带我过马路。

哎呀,好喜欢被牵手、被照顾。

走到钟楼,拐向东街,在钟楼肉粽点吃个肉粽,还有肉燕和牛肉粳。



吃完饭,去逛了几个小店买了个东西,时间有些晚,也因为两人都各自奔波有些累,便决定不再去府文庙听曲喝茶。遗憾之一。


    关注 鱼里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