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德育,亦有所为——《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作者:青山区第四十九中学 晏如 假期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感觉是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加之个人对“可...



作者:D40武汉教育读书联盟单位·青山区第四十九中学 晏如



假期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感觉是个颇为热门的话题。加之个人对“可汗学院”也有过一定了解,读起来也就不限于语文教学,反而更多关注了德育方面的“翻转”,结合工作实际思考后,觉得更有兴味。众所周知,德育必须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从行为上入手,最终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实践过程必须是主动化、规范化的。换言之,只有在全校学生中形成一定氛围,才能使之真正落到实处。而翻转课堂得以实现的关键,正是在德育方面。换言之,课堂教学的翻转,在德育实践的过程中早已渗透。而我校的主体间性教育思想,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翻转”过程中,得以更有效的实现。
(向上滑动启阅)

在现有中学阶段当中,社团活动应该至少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种类多样化。新课标所丰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拓宽了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信息本身的时效性尤其是学科类信息的时效性大大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可以更多地转移到爱好上,从而使得以理想、兴趣为动机和纽带的学生社团也需要更多的种类。其二,主题时代化。社团源于青年学生之中,也决定了其与时代紧密吻合的特征。学生们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也是颇具新意的。其三,管理自主化。自主地决定学生社团的发生、发展的情况是学生社团生存的标志性要素。自主性不仅是学生社团建设内涵的显性特征,而且也是中学生们对于道德强烈的期待和呼唤。这些内容一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形式挂钩,其能量是巨大的。
在此基础上,满足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就意味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一定调查和了解之后,方能开展社团工作,从而满足德育目标。在现有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小觑,这也是由教育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导向,则无法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作用。换言之,必须建立一套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其道德目标的方式,既不过分突出教师的功用,又要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社团活动有监管作用。比如我校的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一直力求以将社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相结合,培养青年学生主体性探究学习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综合素质。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社团活动也并不成功。篮球社是我校第一批成立的社团,因违规开展社团活动,且违反学校对于社团活动的基本要求,按要求于2014年7月解散。在这一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德育的主体意识渗透不可谓不透彻。但德育的主体意识教育,不能只以活动形式的本身为表象,而要以德育养成教育为先决条件。若开始就对道德目标不明确,仅从兴趣爱好出发,则不能称之为社团。同样,作为翻转课堂的要素,如果不能从先导目标出发,则无法实现真正的翻转。学生的兴趣只是导向的条件而非成果获得的唯一目的。


学生的道德自主发展能力,无疑可以通过对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来增强。但在德育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与其一味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更需要内化集体中的学生道德自主发展能力。个人关于翻转课堂与社团工作的思考只是探索方式之一,也算是假期阅读过程中一点小小的独特体验吧。


    关注 武汉教育读书联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