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田野——余老,一路走好。

 

他是我们农大的骄傲。今天,他走了,悲痛之余,接过他手中的旗帜,继续前行。...



山农110周年校庆前夕 巨擘陨落 沉痛悼念余松烈先生!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著名小麦栽培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4月20日12时20分在泰安逝世,享年96岁。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一代大师就此陨落,一路走好!




余松烈

小麦栽培学家 科学家 教育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余松烈 中国著名的小麦专家。 于1921年3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今慈溪市)。 194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首创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


1
学术贡献大

余松烈先后出版了《中国小麦学》、《中国小麦栽培研究新进展》、《山东小麦》、《作物栽培学》等重要学术专著10部。

他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代表作有《小麦高产途径及其理论基础》、《小麦高产途径的商榷》、《小麦亩产一千二百斤的栽培技术》、《高产小麦穗部性状的研究》、《麦田的间种套作与边行优势》、《小麦单株成穗多少与穗大小的关系》、《高产小麦的施肥技术》、《小麦亩产1200斤新途径的探讨》、《冬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分析》、《促使小穗粒多途径的商榷》、《小麦单株、单茎的次生根数目与单株成穗多少和穗大小的关系》、《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研究》、《高产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和麦田供应特点的研究》、《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不同部位的光合同化量及其运转、贮存与群体大小关系的研究》、《小麦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冬小麦深耘断根增产作用的研究》、《小麦对三要素的吸收及其与生物、经济产量关系的研究》、《冬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怎样使小麦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小麦栽培的基本原则和技术体系》。

他还在众多农业会议上作发言,整理出了众多讲稿,主要有《滕县1976年千斤小麦栽培技术意见》、《为小麦低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而奋斗》、《根据小麦生育规律认真抓好麦田管理》、《小麦栽培科学化与小麦高产的基本原则》、《谈小麦高产再高产的主要矛盾问题》等。
余松烈在田间工作
2
扎根山东

 

1950年秋,余松烈在山东农学院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从事“小麦周期播种试验”和分枝小麦栽培技术研究,利用种间杂交改良分枝小麦。在这期间,他多次到农村蹲点,开展过田间科学实践,在中国著名劳动模范裴继臣的指导下,余松烈对山东的小麦生产逐渐有了了解并建立了感情。
3


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1978年,余松烈返回山东农学院工作,担任农学系主任和栽培生理研究所所长。他主持了在滕州农村进行的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使11个实验村的小麦亩产超过500公斤。他亲自播种的2亩试验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了北方冬小麦高产新纪录。在生产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该项技术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可增产13.5%,每亩节省种子5公斤。该技术成果突破了过去小麦高产依靠“大肥大水大播量”的传统栽培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辟了小麦高产新途径。

余老88岁高龄坚持每天读书
4
奋战在农业教育战线

余松烈在农业教育战线上耕耘了60多年。他曾先后主讲过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技术、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生理学、作物高产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余松烈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主编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北方本)、《田间试验方法》、《冬小麦的栽培》等。



后记

作为深受农民喜爱的科学家,余松烈对土地、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让农民掌握科学知识,推广先进小麦种植、管理技术,90岁高龄的余松烈不顾年迈体衰,坚持顶风冒雨下田野。2009年秋季,在他的指导下,泰安市的8个乡镇建立起小麦宽幅播种示范基地,播种面积达到了4.5万亩。正如他所说的:“心里要时刻装着农村、农业、农民,走好产学研结合的路,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为您提供最便捷的校园活动信息。
打造东校区学生品牌。



微信ID:sdau-dxq-xsh


死鬼!快来按人家啦!


    关注 山农东校区学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