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天地之法——殷商至周

 

殷商至周浑然入序的书法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前言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

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

靠书家的笔疾厉、徐缓、飞动、顿挫的运动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

它是一门古老的文化。

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时代,社会环境不同。

观者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

它只是将文化地发展容入。

不断完善,又永远保持自己的魅力 。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我们与您相约,了解书法的种种。

殷商至周
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总体风格古朴浑厚。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发现。这里是殷的京城旧址,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文字。这些甲骨多是王室的档案材料,以后不断发现,先后出土达十几万片。

这些甲骨的内容多是占卜。因古人崇尚迷信,不论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其主要有四个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金文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铸刻上面 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 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殷代的金文和甲骨文相似,因是金属铸成的字,所以笔画较甲骨文粗圆,形体也略较方正,行款一般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
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
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大家书法作品


蒋维崧先生金文书法欣赏
吴昌硕先生石鼓文书法作品节选


丁辅之先生甲骨文书法作品
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h0ia.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8569e0100oely.html
缘来缘起缘自在
若您喜欢墨德
请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墨德官网


    关注 墨德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