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凡:成绩的魔力

 

相当一部分家长把成绩看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孩子童年生活过得好不好,考试成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成绩的魔力
文 / 张博凡
2017年3月


成绩是几乎所有种类的教育都难以规避的,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我国最主要的还是学习成绩,最直观的是考试成绩,无论是分数,还是等级,本质上都一样。这考试成绩从课内到课外,从学龄前,到长大成人都难以避免,区别只在于内容的不同。仿佛人们的影子,无论你是否看见,它都与你相伴。

成绩似乎有着一种魔力,让人又爱又恨,因为好成绩可以让你获得很多很多,老师家长的称赞、奖励,同学的羡慕与认同,甚至是友情都可以得到。但是一旦成绩不理想,那可真是天塌了一半,老师家长的批评,周围人的嘲笑,朋友的疏远……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份考试成绩意味着获得的是两个吻还是“男女混合双打”。相当一部分家长已经把成绩看成了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这么看来,童年生活过得好不好,考试成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

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提供资源,同时也让孩子早早开始拼命。你抢跑?那我也抢!反正没有裁判。于是孩子们学习真是越来越早,小学之前要是没学过拼音,那么你想跟上学校的进度都不容易。几岁能背《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这在几十年前甚至十几年前还算是不错的,但是现在,那已经是“标配”了,没新意,也没抢出优势。那么相当一部分聪明的家长朋友开始把目光放在胎教上了,更聪明的连胎教都嫌晚,还是从胎之前准备吧,优生准备!还有绝顶聪明的考虑到遗传基因影响的天赋,干脆找对象的时候就开始计划着……

如此拼命,倒也没有什么毛病,这些或多或少对于孩子是有好处的,但是一旦目的偏了,对准的不是终点,而是跑道旁边的水沟的话,那么再早的起跑也白搭,甚至跑得越早,掉沟越快!这沟是什么?就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成绩,或者说是对考试成绩的盲目追求、甚至崇拜。学校中的考试成绩往往检验的是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一定的应用程度,但它只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标准之一,而且越低年级,这成绩的含金量就越低。毕竟低年级的知识并不多,这一时期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与他人的交流能力、思维的拓展、逻辑的发展、规则的养成等等才是真正的关键,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孩子突然“开窍”了,瞬间从“学渣”变成“学霸”,也有些成绩好的孩子渐渐走下坡路,这都是因为核心因素在考试之外。

成绩的好与坏,并不代表一切,甚至你孩子的好成绩与别的孩子的好成绩完全不是一回事。随着年级的提高、知识的深入,好的成绩必然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无论是为了自己而学习(提高自身),还是为了家长而学习(回应父母的要求),都能达到好的学习成绩,而毫无目的的学生则往往成绩不佳。家长和老师逼着真的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被逼着学出好的成绩,在未来甚至可能还不如那些毫无目的的孩子。这些无目的的孩子也在学习,只是注意力不在书本,他们天性尚存,无意识地汲取各种知识,包括玩的知识,一旦他们寻找到了目标,就有可能奋起直追,可以有很强的后劲,当然一直毫无目的的孩子也有很多。而被一直逼着的孩子,短时间内明显见效,但实际是在压榨潜力,往往最终只会成为逆来顺受的小绵羊,一路好成绩,却也只有好成绩。或者在某一阶段觉得自己有了反抗的资本从而叛逆起来。真正的好成绩,是学得好同时也玩得好,而不是单纯纸上的100分!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入学成绩是班级的前几名,但谁能想到,初三之前的他还是一个十足的“学渣”,甚至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之后,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有了如此大的飞跃。当然他的才智或许高于常人,其他普通学生未必会有这么强,但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奋起直追地达到中上水平绝非难事,事实上也的确大有人在。

既然大家对于成绩比较敏感,那么就用成绩来说话吧:我的家乡有一些初中名校,他们的孩子总是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然而在高中的成绩却在不断下滑,在他们的脸上很少看到笑容;而另一些名校,他们的成绩只是刚巧能上好高中而已,入学成绩完全不突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反而渐渐脱颖而出。前者的高考成绩往往与平时成绩持平,甚至低一些;而后者的高考成绩往往比平时高几十甚至上百分。运气只存在于个体,群体时就会被平衡,那么这些孩子的真正差别在哪里?就在于学习的方式和心态,前者是逼迫式的题海战术和烧时间,而后者是灵活开放式的;前者消耗了孩子的潜力,而后者保留了他们自主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这么一些学生,我当年也遇到过很多,他们面对考试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忧,甚至因此考试失常,这无关他们学习成绩高低,只在于他们的心态。如果能做到“把平时当考试,把考试当平时”的话,那么孩子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现在的家长们,有多少人沉迷于成绩的魔力不可自拔,做着饮鸩止渴的事而不自知呢?孩子总会默默地学习着家人,学习他们的行为、思维、甚至情绪,当他们变得不一样了,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根本就是我们自己做的出了岔子?成绩只是结果,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在这背后,有的孩子在过程中付出代价,而有的则在过程中不断收获。我们做的如何,或许只能在孩子的眼神中寻找答案了。

作者简介:张博凡,心理学硕士,赏能教育研究院优秀教师

相关链接:

王立宏:赏能 以写作工具培养智慧型优秀生

朱佳丽:踮起脚尖看世界——芬兰教育

张博凡:你了解自己的孩子么?


    关注 赏能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