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宏:你看见的都只是你想看见的

 

生活在多元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处在立体环境的中心,就在这不完美中,每个人所看到的,都只是想看到和能看到的。...







赏能视点        生活在多元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处在立体环境的中心,就在这不完美中,每个人所看到的,都只是想看到和能看到的。认识自我不易,“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跳出来从更高角度自我客观认知,唯有不断学习。

文/王立宏
  2016年9月15日
大约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你无心说出来的某句话,可能引得某人不愉快,甚至明里暗里内心大怒,而你自己并不知情。通常,你会在各类为人处世的书中看到这是你情商不够高,过后你会一再告诫自己说话前要三思。增广贤文要大家“为人只说三分话”,孔老夫子也告诫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于是乎,好学的高素质的人不断自省,让语言尽量和善,不再“伤人”,最终成就了说话者的素质之高。另一面,听话者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觉得让自己不愉快的那些话,都是那个情商不高的人说出来的,自己作为听话者,当然没有任何责任,因为自己是被动接受者。

1.幸福和谐需要自己感受

大家耳熟能详安徽桐城“六尺巷”的典故。时任宰相张英在老家邻居无理侵占的情况下仍要求自己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因为张家的谦逊礼让,吴氏邻居幡然醒悟,自己也退后三尺,于是一堵墙变成了六尺巷,一个看似大矛盾实则小问题却争执不下的问题解决了,礼让谦和的典籍中新添了浓墨一笔。如果张英没有这种肚量与美好品质,恐怕难居相位,更不用说儿子张廷玉也培养成了宰相,他们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父子宰相。这段公案完美落幕的原因是双方的反思与退让,如果张家退让了三尺,吴家马上开始驻扎部队到新“领土”上,“再进三尺亦寻常”,以后一定还会起争执。如此,读者诸君觉得吴家合理吗?

说话的人不断提升品味,尽量让自己的话平和并兼顾到周边,但听话的人仍时时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他希望听到大家的每句话都像百灵鸟歌声般悦耳,每句话都要说到自己心坎里,他常常能感受到来自周围人的对自己的语言伤害,那么,作为旁观者,你觉得合理吗?

——只能问问旁观者了,听话的当事人一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合理。

有时候,同样的一句话,大多人接收到了话中本来蕴含的信息,幽默的人往往还因能听到快乐而会心一笑,无趣之人会把话语中的幽默理解为无聊,消极的人因解读到“背后隐含的信息”而内心不愉快,缺乏自信的好斗分子却能听到对自己的“讥讽”而义愤填膺。在诸君忙着“解读”的时候,其实说话人语言中只有语言本来的含义,他一点也不知道自己投下的小石子在水中掀起了不同的涟漪,他不知道水面不平,圆圆的均匀的水波被各种不同水面杂物打散成了不同的波纹。

2.中秋前夜的倡议

2016年中秋前夜,单位单身聚餐中。酒酣耳热中爱热闹的A君举杯倡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秋三天假期都下雨,趁今晚好天气,过会都去河边柳树下赏月去。祭拜月神,祈福家庭美满、父母安康、工作顺利。带着你们的男朋友女朋友,没有男女朋友的带着小猫小狗也行,大家一起去!”

在嗷嗷叫的欢呼声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只有去或不去两种选择,有几位从A君的言行中还看到听到了“弦外之音”:

B君(缺乏威望、焦虑而心胸不开阔的小领导)看到了僭越:我是领导,你一个小兵蛋子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给我小心点!

C君(求贤若渴的大领导)看到了号召力:这小子还行,群众基础不错,这帮小青年还真听他的,以后有机会考察考察,看看他能做点什么。

D君(小心眼的同事)看到了出风头:这种人处处显摆,想让我给你捧场,门都没有。

E君(善妒者)看到了炫耀:不就想炫耀你有个漂亮女朋友吗?唯恐谁不知道似的。

F君(文学爱好者)看到文采:这家伙还挺有点文学功底的,只是,这两句是说中秋的吗?

G君(业绩不佳且善找客观理由的同事)看到和自己作对:明知道刚才领导不点名批评过我(其实领导只是泛泛提醒了某种现象),明知道我非常不开心,你却号召大家要去庆祝,专门跟我对着干,那咱就走着瞧!

H君(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者)看到危险:(仔细看看领导的脸色后犹豫)大领导面带微小、小领导有点不高兴,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呢?哎呀,好纠结,我去还是不去呢?

其实,不管别人怎么解读,A君的本意只是号召大家去河边吹吹风,应中秋本意去赏月,那里风景好,地势开阔,大家都单身,不忙着回家,聚餐后都很兴奋,再高高兴兴开心一晚上,多好。A军善意而热情的倡议,虽然赢得了众多欢呼,却也在不经意间“得罪”了B、D、E、G四位同事,原因仅因为A君的情商不高?亦或四位同事的“不良思想基础”让自己受到了伤害?

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人,被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评价,“解读”出不同的含义,不是被解读的对象有多复杂,而是每个人的思想基础有较大的差异,但这个差异却是解读者本人往往不能认识到的。以上例子中,求贤若渴的大领导看到了领导力,爱文学的F君看到了文采,也都是不经意间的感受,从高处能看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只缘身在此山中却浑然不知,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所看到的是天经地义的。

3.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初到一个单位,有人很快就能主动或被动了解到各种的所谓“内幕消息”,于是自己加入到了“内幕消息”传播者或坚信者的行列,身边很快能形成一个负能量的小团体,因为他所了解到的各种负能量让他原来对工作和人生的憧憬折戟沉沙。有人却在每个新单位都能看到发展前景,能看到好学勤思,能看到同伴友善,能看到领导的关心和领航力,于是在辉煌的前景指引中,披荆斩棘不断进步,不断成长。随着环境变化,不同的人到了不同的单位,前者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新单位的各种“内幕消息”,他仍能很快形成一个小团体,尔后继续得过且过愤懑郁闷,后者仍能很快从新领导新同事新氛围中学到更多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在诸多经历后,热衷于“内幕消息”的密友们关系越来越淡,终归于无,因为不在同一个单位,“内幕”无法交流,“朋友”也就渐成陌路。而善于吸收正能量的人,在经历了更多单位后,有过交集的正能量朋友群体会越来越大,大家志趣相投,彼此钦佩,虽不是时时联系,但以后只要有机会就能彼此提携,彼此帮助。同一个单位中,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层面,是单位的问题?还是个人思想意识问题?

每到开学,都有家长在为孩子新学期的适应期着急,希望孩子能从寒暑假的散漫状态中尽快恢复到学习状态。每到一个新单位新地方,有人总有一段畏手畏脚的观察期,希望了解这个新天地后再有所作为。生活中,不少人总是把“复杂”、“沉重”等词挂在心上,感到生活很累很辛苦。持此观点者没有人觉得这些观点有什么问题,他只是不知道另有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寒暑假后,你认为孩子应该有适应期,那么你的孩子一定需要适应期,而你也能真切观察到他确实需要有适应期过渡,但确实有很多优秀孩子的新学期是没有适应期的,进入新学期就能马上投入学习。很多优秀的人才到一个新单位是不需要观察与适应的,他直接就以本性投入工作了。也有很多人的生活没那么复杂,他的生活会很简单,真实、热情、诚信、投入是一贯的精神状态,他不需要遮掩什么,因为原本就坦荡荡没什么好遮掩的。每个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层次高的人知道层次低的人缺什么,但层次底的人永远不能知道高层人士是什么样子,即使从书上及相关资料上看到了,他也会以为那只是书面上的官样文章,跟生活是两码事,他不知道那就是人家的真实写照。

每个人都生活在多元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立体环境的中心,围绕着这个中心,有工作单位、居住小区、家庭、朋友、领导、邻居等。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事,更没有完美的单位,就在这不完美中,每个人所能看到的,都只是你想看到和能看到的。

4.孩子的视野来源于父母嫡传

孩子成长中也是如此。我们接触到了诸多焦虑的家长,单从孩子的言行中,赏能老师大致能判断出其成长环境。演讲训练中,不敢上台的孩子背后基本都有个太喜欢替孩子安排一切的家长,点评他人演讲时专门挑刺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对一切都不满意的家长,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的背后一定有个目空一切的家长,势利小气的孩子背后也存在着同样的成长环境。孩子不会掩饰,成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言行与的方式潜移默化给孩子后,孩子会充分展示在他的环境中,在小伙伴群体中,他看到了他的思想所能看到的,也就是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中的人平日所做的的和所能看到的。反之亦然,那些谦和、客观、包容于小伙伴的孩子的背后,一定有思想高贵、待人平和、积极上进的家长。爱读书的孩子成长于爱读书的环境中,自信的孩子成长于彼此尊重的环境中,成绩不好的孩子成长在父母对孩子学习过程干涉过多、或父母不求上进的环境中,磨蹭的孩子成长在父母喜欢替孩子安排工作进程的环境中。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造就了他成长的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你所付出心血的结果,而是你的付出被孩子感受到的结果。也就是说,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孩子认为你对他做了什么,他的认识,就是他从你那里接收到的内容。诸多父母呕心沥血为子女,却收到顽劣平庸甚至凄凉悲惨,其因多是自己付出的内容和孩子接收的内容出现了重大偏差的结果。从孩子的角度,他只能看到家长付出中他所能看到的。而孩子看问题的角度,恰是父母给他从小养成的。

鲁迅先生在《小引》一文中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关于《红楼梦》的评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还应加上史学家看到清朝由昌盛走向衰败的历史,道家看到一切皆为空,文学家看到的是各种人物形象的刻画。莎士比亚有一句类似的名言: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名句的含义并不仅限于文学作品,这是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外的反映,我们时时都在验证并展示着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为了让自己的层级更高,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更美好光明,请您读书吧,我们都曾是爱读书的好孩子,为什么不把爱读书的习惯传给孩子呢?为了孩子优秀成长,你还需要了解赏能教育法。以写作为例,那些已创作出十余万字长篇文学作品的中小学生群体,并不是他们个个都聪明,而是他们经过了赏能教育法训练。换句话说,每个孩子都是能独立原创出长篇文学作品的,如果有孩子在写作上出了问题,那么,为人父母者则需要好好反思你究竟是如何熄灭了孩子的写作天赋的。

再举个例子:基本上每个孩子两岁左右时,都能踩着鼓点“跳舞”,也都能从电视上、从父母及他人的动作上、甚至从小猫小狗身上无师自通地学会很多新动作和新词汇,但长大后,很多孩子的音乐“天赋”消失了,学新知识变得困难了,原因难道没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吗?为什么曾经无差别的孩子现在的差距那么大呢?与成人一样,优秀孩子或者不优秀的孩子,都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孩子的视野来源于父母的嫡传。

【作者简介】王立宏,赏能教育法创立者

【相关链接】

★新学期报名★如何成为赏能小作家

王立宏:你的未来确定了吗?

牛一然:年轻人切勿成了浮萍

王立宏:为什么有的人总有好运
本微信为赏能教育法官方微信。赏能教育法通过以下赏能系列微信传播:官方微信(snjy66),王老师微信(snjywlh)、家长学校微信(snjynet)和赏能优秀作文选微信(snjyxz)。【声明】我们以赏能教育法研究为核心,小作家课程全部由专职赏能教师在赏能学校授课,目前我们只设置了南京大行宫和南京江宁两个直属校区,任何以与南京赏能协作/挂靠/联合/分校等名义招生的单位均为假冒机构。


    关注 赏能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