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3.30 #129善意中的乐子

 

心存善意...



2017.3.30 #129善意中的乐子

21:31pm-23:30pm

今天墨尔本白天天晴,傍晚阵雨,早上起床略有鼻塞,秋意凉,很可能直接进入冬天。现在状态很嗨,甚至有些不太正常,嘴角快要咧到耳朵了。

早上走路去了City,Book了之前的Coffee Trip,最后还小跑了一段,基本准点到达,一路走到City,一点也不觉得时间漫长,一眨眼就到了,这是一个人独处经常找的乐子,走路走着走着就开心起来了。很神奇哎,这其中的乐趣究竟从哪里来呢?我也不知道啊,哈哈。

一共有六个人参加Trip,领队的姑娘还特别帅,戴了一顶别致的帽子,也带着相机,一路还拍了很多照片。跟着小队伍去了一些两家咖啡店,吃了甜甜圈,尽管去的地方都是平日里常去的,但这些店都不曾留心过,或者亲自走进去过,对于熟悉的地点还是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同行的人都在City校区念书,专业背景都不同,年龄也有差距,有19岁的本科印度女生,有22岁的泰国研究生,有景观设计的越南小哥,还有学音乐艺术的阿德莱德的澳洲姑娘,还有一个学人力资源的韩国学生。

自己把社交要求降到最低,只要接触新的朋友,把自己放在社交圈里就是有进步,遇到有趣的人就多说话,遇到不投缘的就少说话,而大多数情况下,因为第一次见面,印象总是不会太差,一面之交,回味无穷,于是早上十点到下午一点,三个小时内,吃饱喝足,精神抖擞。然后下午去图书馆,完成了阅读资料,预习了上课内容,再屁颠屁颠地从City走回学校,又算好时间,掐点到教室。走回来的路上,脚步飞速,耳机里放着西方文明简史第一章,关于人类起源。偶尔也走神,思绪随着脚步飞起来,又再拉回来。

三个小时的课,竟然没有太多走神,注意力集中,大约是80%的效率,一提问就磕巴,但老师竟然还是明白,真厉害。最近有个关于学习上的小小体会,由于开始接触并接收不同领域的信息,经济,政治,金融,教育,管理,艺术,不同行业里的小知识点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里被串联起来,这种偶尔被戳中的惊喜太让人迷恋。以至于我觉得每一天都有很多好玩有趣的事情。

这种感受曾在大二的某个时期里频繁出现,脑子里时常会想到的画面就是,在天气好的日子里,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间自由穿梭,微风吹拂着脸,周围都是学生嬉笑的声音,车摆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无限的空间,整个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的心和身体都是自由的,不受拘束的,同时也是快乐幸福满足的。那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回忆,一直储存在脑海中,这种美好是有记忆的,可以随时调取观看,回味观摩。

在当下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是一个完整的人,具体的人,灵魂和身体都可以自己掌控,每一部分的自己回来了,与旧事重逢。

尝试做冥想,伴随音乐的引导去想象,蓝天,白云,绿树,草坪,溪水,瀑布,童年的生活和巴厘岛之行,让我有足够的素材去提取,那些想象变地无比真实可触摸。想起带着行李去蓝梦岛的船上,下雨的海边,透明的海水,露天的淋浴,门前的游泳池,一切都在眼里,脑中,心间,真实又具体。带着想象,那冥想静坐的八分钟也不是那么漫长,我又成神棍了。

想到个词,古人所说的“至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这种快乐是身体的愉悦无法企及的,是感知,感受,感觉。

昨天收到了上次作业的Feedback,嘿嘿,比预期的糟糕好一点点,好的部分就是好的,不足的地方就是不足,显而易见,有些错误是不自知的,也有些错误是懒惰造成的,控制好比例就好了。最后一学期的课,因为自己的主动参与度较高,学地也是屁颠屁颠的,跟老师有关,也跟自己的状态有关。

关于对老师的评价,自己也有了一些些个人的评判标准。有个好玩的例子,徐同学在美国念的本科,学校很棒,老师的学术背景也都非常牛,以至于到了我们学校,发现老师水平一般,查询了老师的资料,也觉得不过如此,明显是有失望的心情。毕竟吃过山珍海味,再肯野果子,营养成分是不够充分。而自己没吃到过那等鲜味,觉得碗里的就已经很棒了。她立场我明白也理解,但无法感同身受。

反过来,自己的衡量标准会有些区别,自己的学生生涯里,遇到的老师大多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不应该完全是用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职称来评判,这种评价应该是建立在课堂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之上,并全面去领略老师的风采和魅力。每个老师都是不同的,有些老师非常有学识,但表达欠缺;有些老师专业欠佳,但非常热心帮助学生,也有些老师因为有头衔,非常傲慢,肚里有货不愿分享。作为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个老师,去放大老师某一部分的魅力,进而学习。

对于有些老师水平较高,但看上去仍“混”地不好。自己的英语启蒙老师现在还留在农村的学校教书,每次想到都满是敬畏尊重。或许是我美化了形象,但我还是想着他的“宽心”。如果所有有利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分配给了重点学校,那些看上去不利的资源是否都被遗留给糟糕的学生呢?所谓的分化和差距是否拉开更大呢?

之前听播客,听到一个统计学上的解释,说为什么名校里总是有非常不靠谱的学生,总是又有那么一两个?因为教育考试的筛选机制是不完美的,哈佛再厉害,也可能走眼录取了那个水平一般的学生,漏掉了那个真的优秀人才。二三等院校也还是会出现优秀的学生,其中也有优秀的老师,反之,知名高校里的教授也有不负责任的,有学生不能毕业的。

这样解释倒不是去否定重点学校,知名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去想这个事。怀着最大的善意去看待老师的水平和选择,或许一个真的有学识又愿意帮助学生的老师,在一个不起眼的学校里,真的给了一些学生无尽的帮助和希望。这种情况下,知识是其次,老师能去启发学生,引领学生,让他们看到希望,相信未来才是更有意义价值的事。

因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和启迪,我知道作为学生在无助和绝望的那个瞬间,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是多么重要,甚至影响一生,想到那些心善的老师,仍旧心存感激。回到教育本身,终极目标,无非都是能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有用的人。

善是最崇高的吧。愿每个老师都能心存最大的善意去授业,传道,育人。若有一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定存此善心。

写完平静了一点点,没那么嗨了。

IF YOU LIKE IT
PLEASE SCAN AND FOLLOW
LOVE YOU


    关注 少年阿段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