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安徽宣城印象之九街十八巷的变迁

 

宣城这片古老的土地,据宣州区向阳镇陈山遗址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大约10—8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劳动的...



宣城这片古老的土地,据宣州区向阳镇陈山遗址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大约10—8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劳动的活动,地为越人部落聚落,当时的地名无考。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吴、越、楚诸侯国领辖,称爰陵在今弋江一带。在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时,改鄣郡为丹阳郡,迁址改称治宛陵。宛含婉转之意,陵为大土,即宛溪之滨,陵阳之巅,南枕鳌峰。晋内史恒彝营建城池,郡脉系属龟形,内藏七窍,前人制造陡门七座(现存两处:一为龙首塔旁,一为槐树巷54号处)以应北斗一入六出,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东汉永和四年(139)始称“宣城”,“宣者,显也”。含有宣扬之意思。唐刺史林仁肇始拓城,至隋开皇中刺史王选拓城,以宛陵西北形势,别筑罗城,广轮三十里,跨越宛溪河,不仅建有济川、凤凰二桥外,还在河上增建两水门以御敌。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郡制改宁国府辖六县,宣城县为府治地。

自有史以来,宣城一直为历代的郡、州、府(军)治所。由晋迄清一千五百余年里,经过历代先人相继开发治理,先后曾为海内公认的“五地”,即“京畿之区州府地”,“江东食货集散地”、“山明水秀揽胜地”、“文风昌盛诗人地”,遂使成为“历代名人荟萃地”。素有“南宣北合”之美誉。

清嘉庆十一年(1806)全县人口达到最高值,总计107.61万人,至同治七年(1868)五十余年里人口降至25.13万。其主要原因除自然灾害不可抗拒外,太平军三次占领,据统计清廷旌恤人数达6185人,另有旌表年轻妇女不受辱,投水或被杀竟有1508人(其中金宝圩占90%以上)。自此时起,河南、湖北、皖北等地大批移民相继迁移境内。

随着时代的转移,以及战事的毁坏,城池共有三次大筑,七次整修,至清康熙年间,城周围仅剩九里十二步,高二丈五尺,厚三丈,共设城门五座,均为双城门。它们是东曰阳德门,东偏曰泰和门,南曰薰化门,西曰宝城门,北曰拱极门。时至1937年农历10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县城,冬月初四鬼子由西边进城,到1945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止。曾三次占领县城,(伪政府治地在城外东头湾余三爷宅,原县公安局,现航远公司处)对宣城这一古城破坏至极,罄竹难书。时至1939年,为了抗日,在绩溪荆州人氏胡钟吾县长时,两次发动十数万民工拆除了宣城的古城墙。
据清嘉庆二十年(1815)《宁国府志》载,宣城城内外计有街巷九十一条,这些街巷的名称,大多是约定俗成,有的以历史上府衙门所在地而得名,有的以当时的各种市场所在地面相称,有的以庙宇祠堂而取名,有的以地形特色而命名,有的以历史古迹和名人府第而传开,至清末民初宣城城内演变为九街十八巷的格局。近些年由于大拆迁、大发展,这种格局又面貌全非。经耄耋老人许大荣的回想和本人儿时的记忆,九街是:阳德街、木直街、福星街、锦城街、元宝街、奉公街、镇前街、迎恩街、西直大街。十八巷为孙家巷、瓦碴巷、羊市巷、九曲巷、茶叶巷、豆腐巷、低巷、里仁巷、姚家巷、萱花巷、魁星巷、孝义巷、王家巷、槐树巷、朱衣巷、古秀才巷、塔影巷、鹿巷。

那时街道多为青石板铺设,而主要大街均为红麻石横铺而成,它的下面是拱形的下水道,两边镶嵌青石块,地面高低起伏,颇具山城风味,其宽度至六米光景,而临街铺面均为木板槽门或置水柜台相间,悬挂招牌和幡旗,传承明清风格,并有众多商业会馆设立,是宣城商业发达之概况。

现据这些街巷相连走向,找出如今相应位置何在?以及附着这些街巷曾有过什么故事和老字号商店特色,简叙如下:

宣城的老街巷,是以原东门阳德街、南门福星街、西门西直大街、北门迎恩街四街接合点为老十字街,也称下十字街,东西两街为鸟龟地的两后腿,向四周辐射的。在十字街上有天福食品店,(现“漂亮妈妈店处”),龙云阁杂货店,佘复兴茶馆及佘复兴板鸭美食,(现欧派橱柜衣柜店处),夜晚各种小吃聚集于此,有下馄饨的、下甜酒元宵的、煮兰花干子和蒲包干子及下水子的,还有走街串巷的摇铜锣和敲梆的,一听便知是卖馄饨和下甜酒元宵的,这是他们特有的叫卖方式。

九街:阳德街、木直街、福星街、锦城街、奉公街、镇前街、元宝街、西直大街、迎恩街。

十八巷:羊市巷、瓦碴巷、孙家巷、九曲巷、茶叶巷、豆腐巷、低巷、里仁巷、萱花巷、魁星巷、孝义巷、王家巷、槐树巷、朱衣巷、古秀才巷、塔影巷、鹿巷、姚家巷。

其中较为显著的两街一巷为:
木直街
又称陵阳路,仍用古名,为民族商城中的一条商业街,又兼夜市步行街。今锦城北路至青年路,此街与豆腐巷相接为上十字街,是宣城乌龟地的前两条腿,原街上以制作木置家具为显著,故名。清顺治初募建纪念宋建炎间知府张果而设陵阳土地庙祭祀,乾隆六年又建大殿门楼,于1923年谭素元等合股集资利用陵阳庙改建戏院,取名“宣舞台”,为城内有剧场之始,此街还有与全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关粮站和南菜市场,在50年代是较为规范的菜场,后一直发展到整个木直街。此外还有南陵会馆,最早的电报局也设此街。
元宝街
仍为古名。今市烟草公司旁至第一幼儿园。原为由薰化门进,其城址今在宣城南天电力公司至宣城建行间的状元路上。然后右转左拐接上镇前街,即现时由南天宾馆大门进穿宾馆内建筑至力达公司上元宝街。固此街原南北两端地势较高,中段低并有古井一口,形似元宝,故名。此井在八十年代还为附近居民提供方便,时至元宝小区建成,铺成柏油路面时才被覆盖。今日元宝街是经过降坡,破除城墙拉直所为,而另一段则划归叠嶂路了,似乎短了许多。
豆腐巷
仍为古名。今邮电宾馆至海城大酒店有大观园浴室,宣城高等小学堂(1902年开设)后改建三小分部。五十年代,县工会设于此巷内,每逢周六,华灯齐放,琴声悠扬,翩翩起舞,热闹非常,好多人在此喜结良缘。

(文章来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关注 速度科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