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心眼多条路》:2.多一分准备,多一分胜算

 

------2.多一分准备,多一分胜算------

当机会降临的时候,那些没有做准备的人,往往急惶惶地开始筹备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做好了准备的人则轻装上阵,因为他知道,机会非他莫属。

机遇只偏爱那些做事有条理,为事业的成功做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懂得为万事做准备的人,其实就是懂得为自己积累办事实力的人,而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所谓的“厚积薄发”说的就是这回事。当机会降临的时候,那些没有做准备的人,往往急惶惶地开始筹备这样那样的事情,而做好了准备的人则轻装上阵,因为他知道,机会非他莫属。

如果机遇可被每个人轻而易举地抓住,尤其是被那些做事毫无条理、得过且过的人抓住,那么这种机遇显然没有多少价值了。只有爱思考、做事前有充分准备的人,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机遇。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是一句早为人们熟知的名言。

做事成功的人之所以能够获得命运的青睐,又能在机遇来临之时牢牢地抓住机遇,就是因为他们为此进行了漫长和充分的准备。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在黑暗的泥土中蓄积营养和能量,一旦听到春风的呼唤,他们就会破土而出,长成挺拔俊秀的栋梁之材。这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一些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机遇?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遇有人成功了,有人却失败了?为什么有些天资不好的人能得到命运的垂青,而某些天资甚佳者却最终庸碌无为?为什么成功者总显得比别人幸运……

答案只有一句话:机遇只偏爱那些为了事业的成功做了最充分准备的人。换句话说,只有在“万事兼备”的情况下,“东风”才显得珍贵和富有价值。

机遇是被人创造出来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客观必然性的结合。主观方面条件的增强会影响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使好的机遇更容易产生。同样,当一定的客观机遇已经出现后,那些不断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进行努力的人则要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这些机遇。

许多做事成功者就是创造机遇的高手,开始时他们是在找寻机遇,而一旦当他们自身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遇便会自动登门拜访。而且,随着他们自身才能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会相应地有质和量的提高。所以,没有他们的这些主观努力,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良好机遇。从这个角度上说,机遇是那些有准备的人创造出来的,是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和回报。

机遇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要得到它,必须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和成本,必须具备相应的、足以胜任的资格,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期艰苦卓绝的准备。

这就是机遇永远青睐有备而来之人的原因。

虽然有时那些毫无准备的人也会获得某种机遇,但从长远来看,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树。而在我们视力所及的当代名人的成功史上,无不记载着他们为迎接机遇所做的种种准备。

当今时代,人才济济,很多时候都是工作在选择我们,而不是我们选择工作,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或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当面临这种情况时,有人将之视为不幸,而有人却将之视为机遇,他们能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丧,而是以“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干一行、爱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从事的新领域,从而开创出一番崭新的事业。

我们发现“把不幸也当做是一种机遇”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做事成功的一大秘诀。

许多做事成功者不仅是开拓机遇、捕捉机遇的能手,而且还有发掘潜能、高效运用机遇的能力。他们的成功启示,就是一定要提高机遇的利用率,把机遇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然而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地洞察世事,对市场的走向了若指掌?他们为什么能够在纷乱的局势中紧紧抓住机遇?答案就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早在局势变化之前,他们已经提前想好了各种应变的方案,找出了各种潜藏的隐患和疏漏,采取了各种预防的措施,对于迎面而来的机遇,当然就犹如囊中取物般轻易。

有的人一生中有过许多好的机遇,但他们不懂得充分利用这些机遇,结果丧失了使自己事业“更上一层楼”的机会。也有的人抓住了机遇,但是并未理解到这一机遇的全部内涵,因此他们有可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诸多的遗憾。

的确,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能得到机遇的青睐,将事情做成、做好;只有准备充分的人,才能在成功之路上遥遥领先,胜券在握。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8991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3.早点结网才好捕鱼------

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点结网才好捕鱼。对一件事情越重视、越没有把握、越想把它做好,你就越需要尽可能早地做准备,尽可能多地做准备。因为,准备的程度决定着你前进的距离,走在最前面的,总是那些有准备的人,早一点做准备,成功也会提前青睐你。

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处处存在着竞争的社会。在这个大环境下,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只有有准备的企业才能走在前面。

两个人走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从背后取下一双轻便的运动鞋换上。另外一个人非常着急,喊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

换鞋的人却喊道:“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这个换鞋的人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在这场竞争中,只有跑在前面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他要给自己准备一双便于奔跑的鞋。

2005年4月,日本东芝公司被证实从普天王芝公司撤资的消息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消息意味着东芝正式退出中国cDMA手机市场,这一事件再次引起了业内人士对过去几年一直处于国内手机市场二、三阵营的日系手机企业生存状态的关注。甚至有人断言,此事将引发日系手机企业“前赴后继”地淡出中国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在日本市场一直“大名鼎鼎”的三菱、松下等手机品牌,在中国却一直难逃二、三线的命运。以三菱手机为例,虽然并未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但两年来推出的新品寥寥无几,在市场上也少见其身影,与“退出”几乎无异。某财经报纸的记者在随机询问了十几位手机用户后发现,他们当中几乎无一人知道市场上有“三菱”这个手机品牌,松下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少得可怜。

原本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这些日系企业怎么落后了呢?现在看来,最致命的原因就是缺乏准备。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前,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所以推出的产品也就不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亚洲人尤其是中国消费者对手机外观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市场上的日系手机大多是“厚重型”产品,与中国消费者的“轻巧”诉求相去甚远。

进入中国市场后,日系手机企业也没有准备好有效的市场战略,他们只注重产品本身的功能和技术含量,而忽略了必要的市场推广和宣传,造成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日系手机品牌的认知度明显低于欧美系品牌。

在中国的手机市场,聚集了欧美、日韩、本土上百个手机品牌。面临如此严峻的竞争局面,日系手机企业却没有对其他品牌的产品进行细致的研究,没有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详尽的调查,没有对市场战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种在各个方面都缺乏准备的后果,就是只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居于下风。

有准备者领先,无准备者落后。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业务的动作现在已是一桩闻名全球的交易——虽然在2004年12月8日之前,“国际化”已成为中国商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且不乏海尔、华为和TCL这样的大胆试水者,但联想的大收购还是使其一跃登上了20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破冰之旅的最巅峰:此前,尚未有过一家中国企业吞下如此大、如此成熟的西方标志性企业的资产。可以说,联想虽然不是起步最早的,但却是走得最快的。

市场价值30亿美元左右的联想,居然收购了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这个每年营收达110亿美元的业务部门,而且动作又如此迅猛,再加上个人计算机领域历来收购大多以失败告终,联想此举,的确令人为之捏了一把汗。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联想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没有把握的事从来不干,难道他竟没有意识到这次收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吗?

面对种种质疑,柳传志是这样说的:

“情况其实不是像外界看到的那样,我们为这次收购做了充分的准备,很多工作我们都做在前头了。譬如联想更名、赞助奥运等,这会使得联想在国际市场上平稳地进行品牌过渡。前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铺垫性的工作,但是宣布确实有很大的突然性,主要是因为有保密协议。”

关于可能面临的风险,柳传志说道:

“在谈判和梳理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清晰地分析出风险所在,而这些风险都是可以控制的。

第一,客户是否会流失。未来的5年里,我们将继续使用IBM的品牌。CEO以及销售团队并没有更换,这会给客户一种延续与IBM交易的熟悉感;另外我们答应原IBM个人系统集团资深副总裁史蒂芬·沃德,将在联想集团正式收购IBM个人计算机事业部之后,出任CEO一职的要求。联想把销售总部设在纽约,这也是为了留住客户。

第二,员工是否会流失。IBM方面有很多优秀的员工,经过了解,他们现在觉得有了一个好的发展空间,并且感到非常愉快。

第三,业务整合的问题。联想这些年在管理规范上,已经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在这次谈判和业务梳理中,双方的沟通非常顺畅,我们很有信心。

第四,是一些法律上的问题。因为走出去之后,我们要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要面对这些不同区域的法律和文化,这个对我们来讲可能相对生僻一些,需要再多做一些准备。

第五,文化的磨合。根据我们的经验,最难磨合的是高层的磨合,高层的磨合就是杨元庆与史蒂芬的配合,这段时间他们一起工作,配合得非常好。”

由此看来,联想为此次收购做了非常详细和周密的调查,真正做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其实,几年前联想就曾有收购IBM的动议,但联想人认为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才搁置了一段时间。现在柳传志面对央视的采访,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正是准备给了他充分的底气。

确实如此,联想前期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将这次收购的风险降到了最低,而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高度重视准备的柳传志。他将塑造企业比喻为盖房子,房顶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墙是管理能力,准备就是房子的地基。要想让房子牢固,地基必须打好。

柳传志深知要想成功,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就像他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从不干被人称作‘勇气可嘉’的事。”没有做好准备的事,哪怕再诱人,他也不会去冒险。正因为如此,当多数国内企业家仍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时,柳传志早已就普遍困扰中国企业的生存、改制、交接班等一系列问题,给联想找到了堪称业界典范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准备的力量。

现在看来,要想在竞争中走在前面,关键并不在于走得早,而在于在整个行进的过程中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你走得快、走得稳。

想走在前面吗?那就先系紧鞋带,做好准备吧!等机会降临的时候,你就能一招突起,把别的竞争者远远抛于身后,顺利摘得胜利的桂冠。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8991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职场小说 《多个心眼多条路》

作者:小刚
小说现有字数:16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0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多个心眼多条路”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8991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