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15级都很学霸

 

一个老学长的思考~...

 
听说15级都很学霸


近来听说很多人吐槽15级的学弟学妹们特别学霸,平时聊天三句话不离学习,周末不是在写作业就是在上习题课。我作为一名资深学渣,对于这种群体性学霸行为表示由衷地敬佩,然后我在来随便说说我的看法。



学习是一名学生的本职工作,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它往往出现在一名学生在做学习以外的事情之时,而且带着批评教育的口吻。我最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每个人确实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学习也可以理解为一份工作,也有相应的职业操守。



在找到一份正式的带薪工作之前,大多数人都会承担学生身份很长时间,甚至部分从事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人,可以说是在学生身份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同时也需要走上终身学习的道路。学生的身份显得如此重要,就是由于这是每一个人自我塑造的最佳时期,因为利益冲突被降到最低,这一身份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单纯而且广义上的自利,也就是说,你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都在学生时代迎来一个重要的黄金期。但我们不少人都会忽略“各方面”所包含的意义,而把学习更多理解成课堂知识的获取。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一点便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体系。我上小学时候,从老师到家长对于学习成绩的苛责程度还很低,只要把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其余时间可以做很多其他安排。进入初中后,考上一个好高中便成了学习的一个目标,进入高中,目标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多,都是为了最终的高考。而现在,小升初的压力就使很多学生和家长焦头烂额,对于一个刚步入青春期甚至青春期之前的孩子来说,他还未来得及去体会学习本身的乐趣,便要投身于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一种很明朗的东西,是你制定计划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校将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标准化,这使得整个教学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过,人本身是无法标准化的,因而在一个固定的体系中,并非每个人都会受益,也就属于你自身的系统并不总于你所处的环境契合。课堂知识便是标准化教育体系的产物,它能使未接受教育的人很快地上升到一个平台,而对于之后进一步的提升,作用便越来越小。



大学,应当是这一平台之后的部分,虽说现在科大的课程仍然很标准化,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划。这不仅包括你如何应付所有的必修课程,更包括你如何塑造自己。对于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事不是把GPA提高到3.7+的水平,而是要去自我理解,自我剖析。认识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选择一个人读书,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可以选择加入群体,在交流中成长;可以时常和朋友聊天,分享心事和观点,也可以谈一段恋爱,从对方的眼中认识自己。



每一位个体都应当是完整的,而非分裂的。机械时代的教育,是将人雕刻成一个零件,然后拼接在社会机器上,大多数人都守着自己的位置,同时也以专精于一行并为之奉献一生为荣。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当是让个体来主导雕刻的过程,并自己去选择自己的位置,然后以自我贯彻与自我实现为荣。这两者并非是对立的概念,而是有着不同的角度。



最终选择怎样的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我希望每个人都是以个人意愿为主导,而非在懵懵懂懂中,用生活所迫这样的理由来应付自己的人生。

文:赵嘉奇


    关注 USTC小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