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第2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第2节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他是宋代著名诗人,词作很少,陈与义的诗有杜甫之风,自身风格接近黄庭坚和陈师道,而他的词简洁雄浑,有苏轼的气魄。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是陈与义回忆二十余年前的往事之作,词风沉郁悲凉,笔法空灵,读之令人百感交集,先让我们看看全词。《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想当年豪英满座,开怀畅饮,好一番良辰美景。朋友们在稀疏的杏花月影中,吹着悠扬的笛曲,直到东方发白。而如今二十余年匆匆而过,知交零落,无限悲凉,抒发了世事沧桑之感。我们如今读来也会感到十分沉痛,但细品全词,却对“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浑然天成,明亮舒快感受尤深。

当我们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在月色下沉浸于回忆之中,遥想当年杏花疏影,景色清幽,吹笛而歌,清韵悠远的情景,是不是会感到飘飘欲仙呢?其实,那是一种孤独和悲凉,在回忆中那些自在和悠闲的场景,对我们的心灵是最亲切的慰藉。

青少年总是在期待之中为自己规划着人生的目标,当大家聚在一起谈论人生时,会无比畅快。当每个人描绘自己的未来时,是一种多么热情澎湃的场景啊,但真实的人生却往往会遭遇许许多多的波折,有时还会使自己深感孤独。但是,心灵的孤独与性格的孤独迥然有异。性格孤独的人是弱者,他们的内心苍白;而心灵孤独的人内心充实,因为他们曾经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曾为人生的目标进行过不懈的奋斗,他们在期待之中没有停止脚步。他们曾经谋划过美好的人生,曾经与优秀的朋友共同奋斗过,也曾经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这是一句深深的喟叹,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写道:“词之好处,有在旬中者,有在旬之前后际者。陈去非《虞美人》:‘吟诗曰目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此好在句中者也。《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昔’,俯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旬外者也。”刘熙载点出了词句中的“怅悒”情绪,根据他的提示,让我们仔细体会这两句笔法空灵的词句,设想当我们回忆年轻时面对满座豪英,畅谈人生理想,从充满甘霖与朝露的清晨到夕阳西下的黄昏,始终开怀畅饮,豪情满怀,一直到弯月悬空,年轻的朋友们吹笛曼舞,直到天明。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人生景象。但如今我们却孤独一人在空寂中沉思人生,回忆往事。想想那些往事,已如梦一般随风飘去,而激情满怀的豪英已半数凋零,这怎能不令人“此身虽在堪惊”!对当年的美好回忆之所以让人有“怅悒”之感,就是因为词中弥漫着友人逝去,孑然一身的孤独与悲凉。

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朋友,并与朋友共同走上通向成功和幸福的道路,而一旦失去朋友,则会感到深深的悲哀。有这样一个故事,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相传两千多年前,樵夫钟子期在深山中砍柴,忽闻乐师俞伯牙悲壮的琴声,于是停住脚步、凝神倾听,情动于衷时便击节相和:“壮哉,巍巍乎若泰山!壮哉,汤汤兮若江湖!”伯牙平日因曲高而致和寡,常恨世无知音,如今居然在深山中有人闻琴声而知雅意,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于是引钟子期为知己。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弹奏那一曲《高山流水》。所以说:朋友、知己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年轻时与朋友相聚的良辰美景常常成为人们回忆时的安慰。回忆是一种寂寞,一种孤独;也是一种慰藉,一种解脱。

当一个人能从心中感受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境界时,他就在孤独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彻底摆脱了孤独,这是一种极富禅理的自言自语,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著名翻译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最上乘的语言是对自己说,次之是对一个人说,最下乘是对很多人说。”毫无疑问“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最上乘的语言,在空灵和潇洒中,表现出了“怅悒”之感。在我们的一生中,常常感到天地之大,竟无一人可诉曲衷,这让我们内心中的孤独之感陡增,每当我们在清凉的月下和习习的凉风中回忆往事时,让我们沉浸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境界中吧。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94886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3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一首感叹今昔之作,爱的情感在词中弥漫,读之令人潸然泪下。现在让我们读读全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词的上片表现了情人约会时的期待和欢愉,其中对约会时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让人有如影如幻之感:在繁华的花市中,灯火辉煌,而月色与杨柳都成了爱的信物与见证,让人感到词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图景。词中情景交融,意境幽深,尤其是在灯如昼的花市中,词人看到了柳梢头上悬挂的一弯新月,在黄昏时分与心上人约会,展现出了令人神往的意境。但词的下片却笔锋一转,从对往昔的美好回忆中醒来,面对依旧美好的月色,依旧灿烂如昼的灯市,却“不见去年人”,大有物是人非的怅惘,在对往昔的深切缅怀中,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凄凉,美景依然,山盟之音犹在,佳人之面难寻。在明月与彩灯相互交织的美景中,流露出的那份凄然令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全词所表现出的气氛已然没有灯火如昼的明亮,却渗透着心绪的暗淡与悲哀。

爱情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写道:“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饥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烦恼和欢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体会过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而失去所爱的人则是终身的痛苦。

人海茫茫,潮起潮落,在爱的波涛中沉浮的人只能独自体味这份凄苦,他的人生将会在回忆中慢慢销蚀,在光阴的流逝中咀嚼着那份伤感和痛苦。的确,当一个人回眸寻望,无处寻找爱人的芳姿时,便会留下凄苦的泪水,即便伫立在灯火如昼的花市之中,也只能徒叹往昔,断肠今日。在滚滚红尘中,仰望一轮明月,除了“泪满春衫袖”之外,还能有怎样的心境呢?

词人独自伫立,任由凉风吹拂,在嫩绿的柳梢之下,欣赏着一轮弯月,这是人生的驻足,表现出了晚春中思念者的孤单。词人借助对周围环境的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内心的情感。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莎士比亚论》中曾写道:“他(指莎士比亚——引者注)属于那种感情细致的心灵,像一具精巧的乐器,只要略一碰触,就会颤动起来,我们在他身上,最早发现的就是这样优美的敏感性。幽怨而怅惘,那悠远的旋律,不绝如缕。那万般愁丝,无法割舍,无法摆脱,苦苦缠绕在内心之中。”借用这段话来形容《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欧阳修是再恰当不过了。

欧阳修是豪情满怀的词人,但他对爱的体验却十分细腻,在他的小词中常常表现出凄美的境界,读之令人的心灵感到震撼,他表达爱情的词作感情充沛而真挚,尤其在《生查子·元夕》中,寥寥数笔就把今昔巨大的反差表现出来:当年黄昏约会的情境历历在目,而如今早已逝去的良辰美景已变成心中的枯黄落叶,那些鲜艳的记忆早已随着雨和云,霜和风而飘散。

黄昏,又是黄昏,但两个黄昏中的心境已全然不同,当年夕阳西下,弯月升起,柳梢浮动,情人相会,幸福而甜蜜。如今情景依然,但情人已逝,凄苦而悲凉。

词中的今昔之比不禁让人体会到些许残酷,往昔人约黄昏后,而如今却生离死别,这岂止是悲叹!每读此词,我常想起崔护那首催人泪下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与崔护的七言绝旬在骨子里是十分相似的。记得有一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凄惨的爱情故事,在送葬的场景中,主人公悲痛地唱起了崔护的这首诗,其悲怆之感直冲人心,令我泪流满面。只可惜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没有任何本事记载。但让我们读一读孟棨的《本事诗》中关于崔护写作此诗的记载,对理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这首词,也会有所帮助。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日:“谁耶?”以姓字对,日:“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人,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叩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日:“是也。”又哭日:“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日:“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曰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目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日:“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本事诗》故事中的女子生命已逝而最终复活,让人在悲哀之后感到一丝宽慰。而欧阳修的“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则完全不同,这是无奈的悲哀,深深的痛苦,弥漫着一片凄然之感。

这首词为欧阳修所作,但杨慎在《词品》中误把此词当作朱淑真的作品,有许多词选都沿用了杨慎的说法。唐圭璋先生在《读词四记》中有一篇《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词辩讹》的短文对此词进行了辨证,我们从杨慎对此词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古人对妇女的歧视。

封建伦理以男尊女卑为道德评判的标准,无视女性的尊严,也表明了女性在当时的时代毫无地位,这从杨慎在《词品》对朱淑真此词的评论中可见一斑。杨慎苛刻地写道:“朱淑真元夕《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所宜邪。又其《元夕》诗云:‘火树银花触目红,极天歌吹暖春风。新欢人手愁忙里,旧事经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与其词意相合,则其行可知矣。”

古人对妇女的歧视在杨慎的这段评论中暴露无遗,这不是在评论艺术,更不是在歌颂人类美好的情感,而是封建卫道士的自白,表现了封建礼教的迂腐和丑恶。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迂腐不堪的封建礼教,而妇女已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我们如今欣赏古代作品,绝不能被那些封建卫道士的陈词滥调所蒙蔽,而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阅读此词,能使我们更加珍惜美好的爱情,让自己的青春时光徜徉在幸福中。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94886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作者:何强
现有字数:17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0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94886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