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与道的宗教》:2.老宅

 

------2.老宅------

这就是我家的老宅,是我进进出出近二十年的房子。现在,你能够看到,它已经相当破旧和衰败了,那天,为了写这部书,小镇上的.大哥开车送我回到这里,我几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正房还是原来的正房,院墙还是原来的院墙,厢房还是原来的厢房,甚至猪圈的位置,偏厦的位置,厕所的位置,都没有变。可是到底变了什么?

我是我们兄妹四个当中,惟一生在这里的人。我出生的时候,这里还是崭新的。在此之前,我们家住在前街于家大院,就是现在仍被堂姐住着的,大地主周志官留下的大院的西厢。父母在那里生了九个孩子只活了三个。奶奶年老后一直跟母亲过,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场奶奶离开母亲去二娘家的风波,那场差一点毁了母亲、奶奶、二娘三个人。这都是后话。八十年代,母亲养育的三个儿子都娶媳成家,人口猛增到十八Vl,父母在这里统领着十八口人的大家庭,一直过到一九八一年,父亲又在院子前边盖了六间房子,二哥三哥每人三间,将他们分出去。大哥大嫂以接受侍候奶奶、父母为代价,从父母手中接过了当家做主的权力。

这是一份相当沉重的权力,为此我永远感谢我的大嫂。

这个大院,自从被父母住过,一直有着兴旺发达的迹象,二哥三哥从这里走出,我从这里走出。到了大哥大嫂时代,大侄子侄女又从这里走出,在小镇上开车,当工人,挣着年薪不菲的工钱。院子里的厢房,即是大哥大嫂时代的产物。新主人新生活要有新的气象,大哥便在院子里盖起了倒置平房,乡下人叫楼座子。这是山咀子这片土地上第一幢盖起的楼座子。多少年来,我的大哥总是不断地在山咀子创造第一,第一个买半导体收音机、第一个安电灯,第一个在家门口打压水井、第一个买电视。刚买电视那阵,每天晚上,这个院子里都像放电影一样聚满了乡亲。我是说,楼座子盖起之后,外墙上粉刷淡绿色涂料,在屯子里简直成了一景。

这时,奶奶已经去世,父亲50岁双目失明,盖完新房后又舔了脑血栓,右侧身子瘫痪并失语。经治疗父亲能走动时,第一件事就是用手去摸楼座子的一墙一角。后来,一九八九年,大哥又弃掉拥有乡村一景称号的孙家大院,第一个将乡下的家迁往小镇,父亲知道消息后,一次次号啕大哭。父亲的哭,不仅仅是为了楼座子,还为整个大院。这里装满了他的气息,他的生命。

大哥将父母和全家人搬走后,房子有了新主人,他叫李开英,我们叫他四哥,一个印象里相当忠诚厚道的人。他也有三个儿子,在他没买大哥的房子之前,谁也没想到他会有这个念头,因为他确实不是一个能一下子拿出一万两千块钱的人。他的日子一直很苦很累。但是,他真的买了,他一次性将钱摆到大哥面前,这令大哥以及屯里所有人都惊诧不已。很显然,促使他下这么大决心的动力,就来自于孙家大院多少年来兴旺发达的气象。在山咀子,当时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个院子的风水和气象。李开英四哥刚搬过去,就给三个儿子们分了家,这样连同买这个房子的饥荒也分了家。那时开英四哥的三个儿子只结婚一个,最小的儿子才十几岁。十几岁的孩子,还不曾阅历真正的人生,那个承载着饥荒的真正的人生就悄悄地伏在了他的背上。他的父亲这么做,却没有一点压力和不安,因为发达的日子就在前边等着他。

谁知,当孙家大院变成李家大院,疾病便仿佛是被人捅了窝的马蜂,四处飞散无孔不人,先是做父亲的闹病,后又是大儿子闹病,当做父亲的斗不过顽固的病敌,抱憾离开人世,他的儿子也得了肝病。十几年来,李家父子母子,及媳妇在与疾病、与疾病笼罩的日子顽强地抗争中,一点点溃散了对昔日孙家大院的信心,他们越来越执著地相信了一种说法:这个院子的东厢房破坏了风水。说自古以来,厢房必须比正房矮,尤其东厢。东厢房高了,欺主。

大哥在院子里盖的楼座子,确实比后边的房子高,因为它释放并凝固的,正是大哥日子一日日兴旺发达后高昂的心情。这种说法,没办法不征服院里的主人和院外的邻居,因为人们稍加思考,就不难想到我父亲的病。父亲后来偏瘫失语,就是在这楼座子盖起之后。厢房欺主的恐怖仿佛一片黑云,重重地压迫着李家大院,使李家的后人们慌不择路。大儿子靠做民工挣的钱,早早就到外边盖了房子,二儿子肝病缠身,吃药欠了一大笔债务,再加上没结婚就分来买房子的债务,盖不起房子,就在山咀子最南边的一块地里打起窝棚,躲避欺主的幽灵。

在这个衰败的院子里,我有幸见到了李家的老二,他当时正在他分得的房子里归弄杂物,见到我赶紧迎出来。他叫李生军。在我还在乡下的时候,他才是七、八岁的孩子,满脸的稚气。如今,他面色蜡黄,嘴唇干裂,衣衫不整,已经是饱经忧患的老者的神情了。跟我讲述他的生活时,他流出了混黄的泪水。

他说因为肝病,去年差一点丢了命,躺了一年,自从盖了窝棚,才一点点爬起来,才能干点简单的活路,但想出面出民工挣钱是不可能的。他说,眼看着这么一排房子闲起来,怎么说也不甘心。我问,那么不如把厢房拆了,既然相信是它破坏了风水。生军眼里边的泪花顿时雾一样散开,仿佛我,的话是一缕难得的风。他说,谁说不是,可是俺家老三和俺妈坚决不同意,倒找钱都不行,那厢房是分给老三的,他现在和俺妈住在厢房里。这时,我才记起,我叫四哥的人走了,还有我的四嫂呢。前些年回来,在厢房里,曾见到过她和他的小儿子儿媳,她比以前胖多了,说话声音依然响脆,对日子很知足很有信心的样子。当时,我不敢相信我的感觉,怎么说,她也是一个母亲,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艰难。怎么会无动于衷?堂姐说,她就是心宽体胖那种人,愁在心里。现在我想,她不答应拆迁房子,是不是欺主的东厢房影响正房的风水,却十二分地有利于住在厢房里的主人呢?或者,他们根本没有条件再做迁移,毕竟小儿子下学晚,又才娶了媳妇,或是别的一些有关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原因,比如三儿子不移,做母亲的没有办法?这一回,下学了,南方言不再念书的意思。我没有见到我的四嫂,我无法弄清楚真正的原因。我甚至有些怕见到她,怕弄清真正的原因。因为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是我不想看到的。

不管怎样,昔日在我眼中的三个孩子,如今已为房子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几乎形同路人这是事实;不管怎样,昔日在我的生活里无比繁荣昌盛的孙家大院,如今已经荒芜得没有一点人气,这是事实。过日子的气象,离不开人的创造,人创造的一切,又反过来影响着人。我不敢肯定地说,老家大院的衰败,真的与那个高出正房的楼座子有关,我只深信一点,没有不败的美景,如同没有不散的宴席。兴与衰,成与败,本是人间常事,是历史的必然,生活的法则。

只是这样宏观的法则,作用到微观的某个家庭,某个人的某一段日子,便要生出了悲剧和喜剧,便要生出痛苦和幸福,承受便成了每个弱小生命抵抗那个必然法则的永恒。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66628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文社科小说 《街与道的宗教》

作者:孙惠芬
现有字数:17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街与道的宗教”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66628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