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其实是你更离不开他

 

世间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我是暖暖妈。北大硕士毕业,原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咨询顾问。专注科学育儿、教育心得、亲子旅行、科学喂养、剁手推荐。希望我的原创分享,成为你育儿路上的温暖陪伴。

1

我承认,是我更离不开宝宝
望京,一个烤串店。

空气中弥漫着孜然和肉的焦香,背景音乐也很异域。两张桌子拼起来的一个大聚会,七八个朋友觥筹交错,小腰涮肚你来我往,气氛很嗨。

但我对面的燕子却有些心不在焉,不停低头看手机,现在她满脑子都是豆包。
这个豆包不是干粮,而是她儿子的小名。

一年零五个月,豆包人生中的任何一个夜晚,燕子都没缺席过。这趟出差北京,是她第一次和豆包长时间分离。

从早上登机的一刻,燕子就已经开始想念和担心。

担心豆包起床看不到她,哭;

担心豆包闹情绪,不吃饭,哭;

担心没有她的睡前儿歌,豆包不睡觉,哭……

一整天,燕子都在强迫自己专心做事,融入欢乐氛围,但一不留神,就又开始纠结挣扎。

好想打电话回家,但又不敢打电话。怕万一豆包原本玩得挺好,听见她声音,想起妈妈不在身边,又哭。

直到深夜一点,回到酒店,燕子迫不及待给老公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压低了声音:“放心,豆包早睡了。全天都很乖,饭也吃得好,我们还去了游乐场。”

舒了口气后,燕子又有些怅然若失,“原来,我已经不是豆包的全世界了。”
原来离开她,豆包一样能开开心心,反倒是她,思念得焦躁难安,茶饭不思。

“其实,是我更离不开他啊!”

虽然有点失落,但燕子还是很欣慰,这次迫不得已的分离,让她确认了一件事:

之前,她偶尔担心自己奉行的亲密育儿,会不会使豆包太黏人,不够独立。现在看来,担心是多余的。

她给予豆包的足够安全感,让豆包很好地迈出了信任和依恋第一步。
2

你是哪一种依恋?
说起依恋,这不仅描述了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一个婴儿出生后,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即依恋。这会极大地影响到他成人后的人际关系状况。

好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从正常的情绪状态变得高兴,也能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得到缓和。

多数情况下,孩子依恋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母亲。
母子之间建立起安全而稳定的依恋,会让孩子的情感表达更积极、阳光,能更顺利地与他人建立起联系,更善于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在1978年用安斯沃斯陌生情境测量出了亲子依恋的模式。

这个著名的测试,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陌生环境中,有陌生人介入,母亲中途离开又返回,测试看看一岁孩子的反应。

从大量的样本中,安大妈分析出了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四种母子依恋模式。

安全型:妈妈离开,我不开心,但还是可以自己玩。下意识知道妈妈还会回来,把这段时间过好就是了。妈妈回来,主动上去亲热。

回避型:妈妈在或不在,我都不太想亲近她。即使心里有不开心,也不怎么表现出来。妈妈回来,还是比较冷淡。

矛盾型:妈妈,你要去哪儿?死活黏着不准走。妈妈还是离开,好害怕、好担忧、好绝望。妈妈回来,我好想妈妈,想要妈妈抱。但心里还很气愤,忍不住哭着又踢又打。

混乱型:妈妈干什么去了?有时我觉得没什么,很平静;有时我又很焦躁,很气愤。到底什么情况,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在北美的大样本测量中,安全型占比约60%,回避型约20%,矛盾型约10%~15%,混乱型约5%~10%。
所有依恋模式中,安全型属于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都属于消极、不安全的依恋。

混乱型则被认为是最没有亲密关系,最缺乏安全感的。

大家可以找机会自己测试下,孩子与你究竟属于哪一种依恋模式。
3

足够亲密,孩子走得更远
看了这个实验,可能很多妈妈都想有一个安全型的宝宝,但是,怎样才能给予孩子足够安全感,建立良好依恋关系?

其实,燕子已经做了回答,那就是很多妈妈都听说过的“亲密育儿”。

大家对亲密育儿的认识,可能更多是来源于西尔斯的亲密育儿法。
其实早在1959年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是亲密,以及亲密的有多重要。

哈洛,另一名美国心理学家,因为这个实验,还获得了一个“猴子先生”的绰号。

哈洛用恒河猴做了母爱隔离和代母养育实验:

小猴一出生就离开妈妈,由一个铁丝猴和一个绒布猴代养。

面对能24小时提供充足奶水的铁丝猴,小猴们却更爱围在没有奶水的绒布猴身边。高兴时抱抱绒布猴,受到惊吓,也第一时间躲到绒布猴怀里。

在小猴的眼中,这个柔软、温暖的绒布猴才是妈妈,才会带来安全感。

 

实验是残忍的,但哈洛想证明的却是爱。

吃饱吃好,只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但亲密接触带来的安全感、正向的交流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陪伴玩耍,才是爱最重要的元素。

恒河猴宝宝是这样,人类宝宝也是一样。

反复实验的结果是,一些没获得安全感,无法建立依恋的恒河猴,长大后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不能交配,性格极为孤僻,甚至出现孤独症症状。
很长一段时间,西方都盛行严格育儿:“不要睡前亲吻,请握握他们的手,关灯离开。”

“猴子先生”哈洛却说,千万不要跟宝宝握手,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拥抱他。

因为他更清楚亲密接触和情感满足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的母亲,都是敏感而耐心的。

她们花更多的时间拥抱亲吻孩子,陪伴玩耍。

她们明白孩子的心情,高兴时给予回应,害怕时给予鼓励,悲伤时给予安慰,愤怒时给予空间……

她们不怕孩子粘人,因为她们知道,这恰恰是孩子建立起积极依恋的证据。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会逐渐变得坚强自信、对人友善、乐意探索。
总有一天,孩子都会离我们而去,开启自己的人生。

龙应台早早就说过,世间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我们一面竭尽全力地将孩子护在羽翼之下,一面又盼望着未来孩子能独自飞翔。
在这段彼此拥有的、短暂的时光里,我们能给孩子的不多,无非起飞的能力。

而这个能力,来自于我们无条件的爱和亲密的陪伴。

真到风筝放风的一天,我们会伤感,但我们不怕。

因为爱是风,依恋是线。
暖妈相关原创:

妈妈你别走!节后宝宝的分离焦虑,到底怎么办?

孩子什么时候跟父母分房睡?参照标准原来是这个

真正的成长,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世上唯有这一场别离,是因为太爱你……

一个班妈的心声:宝贝对不起,妈妈不能陪着你!


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毕业

原世界顶级咨询公司咨询顾问

专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旅行攻略、女性自我成长

用我的原创心得和分享

成为您育儿路上的温暖陪伴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加白名单

个人微信:nnbaby119

新浪微博:@陈小暖成长记



长按识别上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文末的阅读原文,查看暖妈原创的百余篇育儿、教育、亲子游攻略干货文章!


    关注 成长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