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神算子”是谁?

 

算前程、算仕途、算家国,这个人如愿以偿。...



文学著作里,经常会看到对精于算计的人,或明显或隐晦的批评,比如《红楼梦》对王熙凤的讽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史书上以及生活中,精于算计的人也总是处于舆论的下风,因为大部分类似的行为实施者都过于看重自己的利益,极少利人,专门利己,所以天长日久下来,便令人心生微词或敬而远之。同路者越来越少,把自己活成了孤家寡人。

但是,有一个人,同样是精于算计,却不仅算出了自己堪称传奇的人生,也为一个帝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过去了两千多年,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无情淘汰和冲刷之下,他的故事仍然没被拍死在沙滩上,反而在时光的洗礼下,显得闪闪发光。因为,综观前朝和后世,能够凭借个人的智慧,搭建起一座如此辉煌的舞台,让自己在上面驰骋一生的人,除了他,还真没有第二个。

这个人是谁呢?

你猜对了,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阳翟的一个商人。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钱当然也是流水一样地进入他的口袋。可以说,在做生意这件事上,已经初步凸显了吕不韦的聪明才智。但是,聪明的吕不韦是不会甘于仅做一名商人的。

为什么呢?

在周朝,即使当时的秩序已经基本解体,但是浓重的等级观念还是像霾一样地笼罩在人们心头。百工等同于奴隶,这样的观念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为何如此歧视商人呢?一是周朝统治者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民众热衷工商交易而荒芜了农业。二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商人的逐利行为、买卖交易,都是与仁义、道德等相悖的。

大商人吕不韦腰缠万贯,却时时刻刻都在用他那双犀利的目光,寻找着打翻身仗的机会。

机会来了。



他遇到了秦国太子安国君(后来的秦王)的儿子子楚。彼时他在赵国进一批货物,而子楚代表他的国家秦国,在赵国做人质——那时候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为了政治结盟,都爱玩这种交换儿孙的游戏,以便于增加双方的诚信,让对方放心。

很显然,子楚是个爹不理妈无力的孩子。如果他是他父亲——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心头肉,后者肯定舍不得把他送到遥远的赵国做人质。异国他乡的,不仅水土不服,还可能在两国出现矛盾时,有去无回。

吕不韦抓住这一点,跟子楚攀谈起来。

他把子楚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一针见血地说了出来,然后对子楚说:“我可以救你脱离险境,并且在回到秦国后,让你父亲立你为太子。”

子楚以为自己遇上了疯子:“你一个贩夫,不要口出狂言。”

吕不韦却认为鱼儿已咬钩,马上递上鱼饵:“你可以不相信,但是现在你的处境如此艰难,不如相信我一回。你父亲生了20多个儿子,你既是庶子,又像你母亲一样,不受你父亲宠爱。那么,有没有办法扭转不利局面呢?有。你父亲的正妻华阳夫人膝下无子,你可以认她为母亲。如此,等你父亲一做秦王,你就是太子。秦国未来的天下就是你的了。”

听上去像梦话,但是子楚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权当听故事好了。

他没有想到,吕不韦一回到秦国,就立马运作起来。



史书上还有一段吕不韦回家拿钱准备运作此事时,他父亲阻止他的片段,回味一下,很有意思。

话说吕不韦搬出几大车金银财宝,准备去秦国开展他的政治投资。他父亲当然舍不得,要他不要痴心妄想,不如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意——像天底下大部分父亲劝儿子要务实一样。吕不韦回他老子一句:“做买卖我得到的是钱财,做这件事呢,我得到的可能是一个国家。”(大意如此)

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吕不韦的远见与勇气。

我们再来看吕不韦的谋略。

我敢说,其情节之环环相扣,堪比任何一部逻辑严谨的推理剧。



他先是攀上华阳夫人的弟弟,门第显赫的国舅爷。在送给其奇珍异宝之后,又与其把酒言欢,来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劝勉。这可不是小人物攀上大人物后犯的谄媚之病,而是胡萝卜夹大棒,把国舅爷说得坐立不安,又心悦诚服。

如何说的呢?

他说:“我看您府第里任何一样珍宝,都是价值千金啊。”

国舅爷说那当然。

吕不韦笑一笑:“我为您的后代担忧啊!”

国舅爷不解地看着他。

吕不韦开始说他的担忧:“几十年后,等您的姐夫秦王将位子传给他的太子,因为太子不是你的姐姐华阳夫人的儿子,他就可能追究您这些财产的来历啊。”

国舅爷心里一咯噔,马上政治觉悟很高地问吕不韦有什么好办法。



吕不韦便把自己的计划说出来,说你姐夫有一个儿子叫子楚,在赵国做人质,人既聪明又孝顺,且没有母亲(其母不受宠,吕不韦便如此说),正好可以给你姐华阳夫人做儿子。那样,等你姐夫百年这后,你姐便可以稳做太后,您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自然也可以永保无虞了。

国舅爷答应帮他引荐和劝说自己的姐姐华阳夫人。

吕不韦见到华阳夫人后,奉上自己买的、以子楚的名义呈上的奇珍,将子楚对她的仰慕无限夸大,再来一番色衰爱弛、忧华阳夫人之忧的劝说,把个华阳夫人说得心花怒放,又连连点头。

接下来对安国君的工作,自然只要华阳夫人去做就行了。

一切顺利,子楚被接回秦国,做了华阳夫人的儿子。

几年后,安国君成为秦王,子楚成为太子。

又一年,安国君病薨,子楚成为秦王,吕不韦成为秦国丞相。



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如数家珍。

然而,我今天说起它,并不单单是为了复述,而是想说一说吕不韦这个人的胸怀、谋略究竟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战国七雄当中,秦国可谓后来者居上。即使如此,秦国也仍然不受其他六国待见。

为什么呢?

地处西南边锤的秦国交通相对来说落后,文化也较闭塞,一直未能与东方主流文化相融合。直到吕不韦成为丞相,大力养士,撰写《吕氏春秋》,以显示秦国对六国文化张开怀抱,大力欢迎的姿态,秦国在那些被养的士子眼里,依然是被鄙视和讽刺的对象。

他们虽然享受着秦相吕不韦供给的衣食,却仍然不加掩饰地把这种鄙视流露到笔端。翻开《吕氏春秋》,不时可见这样的字眼。这种文化上的鄙视,对后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无催化作用。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吕不韦对《吕氏春秋》里那些“话里有话的鄙视”的容忍,可以看出,他想让秦国融入主流文化的强烈心愿,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实在是很有胸襟。

一个既有心胸,又有谋略,还见多识广的吕不韦,就这样完成了他的阶级跨越。知识称不上渊博的他,遇上文化称不上先进的时代,还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让人不得不叹服的同时,也得佩服他的远见卓识以及他乐于与人共享财富与智慧的胸襟。


    关注 书香宅第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