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作者们,不要再这样写作了

 

新概念作文太可怕了!...



图:Vincent Willem van Gogh

去超市买水,看到有卖《萌芽》杂志的,随手翻了翻。翻到一篇霍燕的《写在三十岁之前》,心里一动,就把这本杂志买了下来,9块钱。

霍燕是谁?可能大家现在都不太记得了,她曾是第四届、第五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获得者,才华逼人,写过很多作品。高中的时候,我的好朋友送过我她的书。

那现在霍燕过得如何?她在这篇《写在三十岁之前》里写:做着跟文字有关但跟文学无关的工作,经常去参加跟作家有关的会议,独自一人生活,读很多书,日子过得自律平淡,也有些无聊。

噢,还有,她不再写小说了。

我把一整本杂志看完了。怎么说呢?里面的文章都是少年作者们写的小说,作者们确实个个才华逼人,很有写作天赋。他们大段篇幅、语句优美地讲述一个个忧伤又孤独的故事。只是,在他们眼里:职场就是勾心斗角,爱情就是相互纠缠,亲情就是各自疏远。

这样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少年人急着长大,不得不伪装成熟;他们写的成人世界,只是他们所以为的成人世界;无论文笔看上去多么华丽,故事仍旧是少年故事。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作?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算得上新概念作品?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获奖?

多年前,当以韩寒和郭敬明为代表的新概念作文横空出世的时候,这样的作品一度引起争论和反响。那时我还小,一度为之痴迷。现在我是大人了,但现在的孩子们还是在用过去的调子写作,说实话,我不能理解。

什么是新概念?难道不应该是:观点是新的,观念是自由的吗?可为什么每个少年作者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一副伪装成熟的口吻?他们每个句子都写的那样深刻华丽,但整体的故事很单薄。通篇故事读完,我很想问问这些少年们:“你们写这些,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不好意思,我没看懂。

有一篇文章的小作者,他用力地在文章里表达“一定要坚持写下去”的态度,并要把韩寒和郭敬明当成榜样学习。这让我很失望,这么多年过去了,看来“新概念”一点进步都没有,它的概念,一点都不新。

杂志看完后,我对一位朋友说:“《萌芽》似乎把一群有写作天赋孩子带进了一个误区,写作不只有一种方式,有很多种方式,它是一种表达工具。我认为:一个人对生活有清晰的认知,有自己的价值观,才能写出有风格的作品,才能放松写作,一直写下去。”

少年作者们不应该这样写东西,他们对文字的理解太浅了。在他们眼里,那些晦涩和忧伤,孤独和寂寞的表达被称之为文学。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将来能靠写这些东西出人头地,这就是以文为生的作家生活。所以他们天长日久地坚持写这一路的东西,并认为这才是坚持自我。

他们长大后一定会失望的,因为他们写不了其他类型的文字,自己编造的小说又卖不出去。在日复一日的作家梦中,激情消磨殆尽,最后回归平淡生活,仍旧大量读书,却不再写作了。

霍燕去参加一个研讨会,会上的作者们讨论的都是国家大事,民生热点。轮到她,她说自己最关注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结果,这话引起哄堂大笑,人们看她像看怪物。

如果一个人不曾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又如何写出有风格的文字?如果一个作者连自己都不爱,又如何写出对生活的热爱?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作者,如何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文字是表达工具,它确实是有技巧的。但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支撑文字背后的,依然是作者的真诚。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什么样文字,最后吸引的也是和你有相同价值观的读者。

作家连岳写了二十年。写作让他富有、自由,他希望70岁还能写文章。关于写作,连岳说:要学写作,要警惕写作;你怎么说话,就怎么写作;写你真实的观点,哪怕它是错的。

所以,少年作者们,别跟韩寒郭敬明学了,因为他们早就不写作了啊。

推荐阅读:别活的太文艺,那样会很辛苦

上篇文章:孩子们,我想告诉你们三个小秘密

原创丨罗茜
自由罗茜
欢迎分享朋友圈,媒体转载请留言。


 


    关注 自由罗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