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 豆姐的第一次分离

 

有人会说,孩子上幼儿园哭几天就会好的。但我觉得,上幼儿园对豆姐来说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能顺利渡过这第一次分离,对她来说是一种学习。有了这种学习,她会明白分离的意义,会更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人生中将要经历的一次又一次分别。...



上周五是豆姐入园整一个月,我四点准时在教室门口等候,当看到她笑着向我跑来、高兴地同老师和小朋友道别,我相信她已经顺利地度过了分离焦虑最强烈的阶段,开始慢慢适应新的生活了。过去的这一个月,不可谓不艰难,在第一周我甚至做好了准备,随时接到老师电话去把她接回来。虽然至今每天早上还会上演“豆豆会想妈妈的”之类的琼瑶大戏,但用潘先生的话来说,豆姐的整体状态是呈“上扬曲线”的,我们全家人悬着的心也算是放了下来。

我想把这个过程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一是祝贺女儿的人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二是想总结一下这一路的经验,也许能对正在和将要经历入园分离焦虑的家长们有用,尤其是当家长们面对的是一个内向敏感的孩子。



入园前:近半年的准备期


豆姐从小就是一个极其敏感、认生和谨慎的孩子,别的孩子一岁多就开始在儿童乐园撒欢,她两岁半才愿意玩滑滑梯,三岁才敢坐上荡秋千,不喜欢人多吵闹的地方,没吃过的食物绝对不吃。为了保护她的天性,顺其自然地发展,我们在两岁半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家庭聚会,两岁时报名的早教也被喊停(因为她一见到陌生人就哭个不停),极少在外面饭店用餐(曾经她在餐厅从进去到出来哭了一小时)。罗列以上种种,并非是在数落自己的孩子,而是为了突出为什么我们要提前半年就开始为入园做铺垫。现在看来,有几点我们还是做得相对成功的。

提前告知上幼儿园的时间以及将要发生的变化,慢热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心理建设。在豆姐三岁生日(4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告诉她,你三岁了,在三岁要完成一个大事情,就是9月份要上幼儿园,然后不断地强化这个时间节点,比如说“现在6月份了,再过三个月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八月份了,再过30天就要上幼儿园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抓住各种时间让她知道有些事情在上了幼儿园之后会不一样,比如说“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就没有人陪在你身边了”、“幼儿园上厕所的时候要自己脱裤子拉裤子”、“幼儿园会有许多小朋友和你一起吃午饭做游戏”等等。豆姐很爱看绘本,所以家中也有不少关于幼儿园情景的绘本。在各种信息的渗透下,我相信她对幼儿园的生活已经有了充分的认知(当然,理性上知道和亲身感受真的是两码事…)

提前学习幼儿园生活的必备技能,增加孩子入园后的掌控感和安全感。虽然我和潘先生都不提倡参加早教,但在入园前我们还是带豆姐去参加了一些早教课,那主要为了让她知道什么是“课堂”,比如说“上课就是老师坐在前面,一群小朋友在下面听”、“学一样新本领,要等老师示范好了,小朋友才开始行动”、“老师在说话的时候,要保持安静”,豆姐的理解力还是过硬的,所以虽然才上了四五次课,她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上课的礼仪。此外当然是一些生活上的技能,比如说如厕、吃饭、洗手等。另外还有一项可能会被家长忽视的技能,却是我特别向豆姐强调的,就是求助的技能,不管发生什么事,想上厕所了、口温饱了,身体不舒服、甚至只是想妈妈了,都可以找老师。我们甚至还在家里做了提前演习,“如果上课的时候你要上厕所了,该怎么办?”“豆豆会说,老师我要上厕所了,我需要帮助”。曾经看到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只有家长相信老师,孩子才会相信老师。这就涉及到下面将要写的,入园时与老师的互动。


入园时:相信老师,及时沟通
幼儿园在开学的头两天,有亲子适应日,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度过半天的幼儿园生活。在这两个半天里,我基本就做了一件事,让豆姐记住三位老师,短发的是邱老师、长发的是孙老师、有一点胖胖的是生活老师王老师。老师就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个“靠山”,尤其是慢热内向的孩子,必须在他们的心里“设置”一个安全港,让他们明白在幼儿园,谁可以安慰他们帮助他们。

两天的适应日,豆姐意料之中地“不适应”了。虽然是意料之中,但作为母亲心里难免不安。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不出意料地是哭着进去,哭着出来,老师的反馈也是孩子情绪不太好,基本不肯吃饭。我很感激那几天老师给我的始终是积极的反馈,因为当老师充满信心的时候,家长的能量也会随之上升。

有一部分家长会担心老师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每天接送的时候都会去问老师孩子有没有吃,有没有睡之类的问题。但我却认为,老师也需要时间去观察孩子,只有用一些时间了解了孩子的脾气性格,他们才能对一些事情做干预。比如说豆姐在外面不肯吃饭这个问题,当了三年半妈,我都没能解决,我不可能指望老师能立马搞定。当星期四接孩子的时候,邱老师告诉我,今天豆豆中午米饭全吃完,肉全吃完,下午点心全吃完的时候,我简直觉得太神奇了!我特别感谢老师并没有向家长的要求妥协(因为我曾经和老师说过,如果豆豆不肯吃饭就先让她去,我们以安抚情绪为主),再联想到老师说的“将来终归是孩子适应社会,不是社会适应孩子”,我想这个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最佳案例。


回家后:接纳情绪,坚守底线
入园第一周,家里每天都要上演“苦情大戏”,固定的台词有“豆豆会很想很想妈妈的”、“豆豆不想离开妈妈身边”、“妈妈不在,豆豆不会成功的”、“妈妈你会快点来接豆豆吗”,真是句句都戳中娘心,让人心疼。这一个月,我们夫妻俩配合着豆姐的情绪,一唱一和,感觉有几点还是做得挺成功的。

允许孩子尽情地哭泣并始终回应。可能是因为从事心理学这一行的缘故,我一向是鼓励孩子表达情绪的。入园第一周,豆姐每天早上五点半醒来哭一场(是的,五点半!),八点开始出门到幼儿园门口哭一场,临睡前想到明天又要去幼儿园又哭一场,这还不包括在幼儿园流的泪,但我们基本没有对她说过“不要哭”这三个字,只是在她哭泣的时候陪伴在旁,不断地回应“妈妈知道豆豆会想妈妈”、“你一放学妈妈就来接你”、“妈妈也会想念豆豆的”。哭泣是孩子释放悲伤的最主要途径,堵了他们的眼泪,那悲伤很有可能就为变成愤怒,愤怒是比悲伤更有杀伤力的情绪。我曾经在一个幼儿园门前见到一个脸涨得通红胶卷紧握的小男孩,牵着他的是一个面无表情的父亲,这种愤怒的表情我至今难忘。同时还要做好准备接受孩子的一些退行行为,比如说变得粘人、特别爱吃、在家里发脾气等等。在幼儿园里孩子很努力地控制和压抑自己的情绪,我们应当允许他们回到家里进行释放,然后让他们在家里充够了电,第二天再去面对挑战。

适时引导孩子控制情绪。到第三第四周,豆姐已经渐渐熟悉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的时候能吃能睡也不会再哭了,我们开始慢慢改变策略。我们开始引导她关注去幼儿园的这几周,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变化,比如说涂颜色更漂亮了、会自己洗手穿鞋还会帮助我们把鞋放整齐了、还会教爸爸妈妈怎么用画笔了等等,让她感觉到上幼儿园的收获。然后我们会多采取一些“忽略”和积极关注的方法,来帮助她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会告诉她妈妈在上班的时候也很想你,但妈妈想到可爱的豆豆的时候,都是觉得开心都是在微笑的;我会引导她,如果我们能专注做我们手上的事情,时间就会过得快一点,你可以试试专心玩玩具、专心听老师讲故事、专心吃饭和睡午觉,然后很快就会到放学时间了;潘先生甚至还在自己的包上别了一个笑脸徽章,每天送她的时候提醒她看(/笑)。

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用爱消除孩子的顾虑。孩子之所以在入园之初哭泣,一部分原因是在担心“是不是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因为很多大人会用以下这个借口来告诉孩子为什么必须要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去上班了,你不去幼儿园,家里就没人照顾你了”。虽然这也是现实上的一个原因,但告诉孩子这个其实是一个很蹩脚的助攻,一部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到幼儿园的。虽然豆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但我仍然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向她传递一些正面的信息,“上幼儿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上过幼儿园,也曾经和你一样有感到有些害怕,但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们上幼儿园是去学习本领,结交朋友的,有些本领爸爸妈妈没有办法教会你,所以要请幼儿园的老师帮忙”,当然不得已的时候我也婉转地表达了,我们要工作没办法陪你,但我转变了表达的方式:“我知道你想和妈妈一直在一起,可是即使你不去幼儿园,妈妈在外面工作,你还是没不能和我在一起的”(为我的狡猾叫好!)。

忍住心疼,设定底线。两位老师在家访的时候就说过,不管怎么样,要坚持送。我们在豆姐入园前,也在家庭内部达成一致,除非老师来电话让接回来,否则绝对不半途而废。对关心豆姐情况的外公外婆,我也打好预防针,告诉他们我不会多问老师她在幼儿园的情况,我相信老师不来反馈,就表示他们有信心能搞定。而当豆姐一次又一次暗示自己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我也会告诉她“我知道你很想妈妈,妈妈也很想你,但幼儿园是必须要去的”。虽然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也很受伤,但我知道这是作为一个母亲帮助孩子走上独立必须要说的话。豆姐也似乎是觉察到了我们的坚定,即使在哭得最伤心的时候,她也不曾说过一句“能不能不去幼儿园”之类的话。

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说,孩子上幼儿园哭几天就会好的,又不会一直哭下去。但我却觉得,上幼儿园对豆姐来说是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能顺利渡过这第一次分离,对她来说是一种学习。有了这种学习,她会明白分离的意义,会更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人生中将要经历的一次又一次分别。

最后,

祝福一路关照图书馆的各位伙伴,

中秋快乐,

人圆两团圆。


    关注 龙猫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