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不问来路,不辨归途-读《最好的告别》

 

在面对死亡的进程上,我们是一样的“斗士”,为了尊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呼吸而活着。如果真的和亲友们到了告别的那一刻,不要只想着生离死别的悲情和惋惜,也想想自己的人生和他们的这一生,该怎么继续,过下去。...

不问来路,不辨归途

读《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听着有些伤感,但终究可以释怀。英文名《Being Mortal》,听着有些宿命论,但凡人并非傀儡。

作者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哈佛公共健康学院及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葛文德教授的书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最好的告别》是他继《医生的修炼》及《医生的精进》后的第三本著作。去年曾有过一个阶段,离死亡很近。因为常常要和医院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或者说,有意地,选择读起了这本书。哦,我忘了说啦,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常识与理智告诉我,医学再怎么发奋图强,依然无法摆脱一个很确定的结局,那就是永远也无法战胜死亡,生命的最后一刻,必定是衰老和死亡。但内心的潜意识令我把医生看作了一个英雄般的存在,迎难而上,救人于水火,无所不能。这里举一个在别处看到的例子:一位医生走进手术室之前,一个年轻人拜托他,“请您像打仗一样去救我的外婆!”彼时,年轻人的外婆已经97岁高龄了。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 葛文德教授开篇的第一句是这样写的。在普通人的理解中,死亡似乎是生活中的一个避讳。但在医学院的学生那里,没有学到死亡,并非因为避讳,而是作者的老师们一门心思地指导自己的学生们如何挽救生命,并以此为医学教育的目的。眷顾即将走到终点的生命,在早些年,确实不曾被重视。

在葛文德教授的回忆中,他和同学们只在一次医患关系的论坛上讨论过死亡,只有一小时,内容是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医学院的学生们并没有把发生在伊万•伊里奇身上的故事放在心上,他们聚焦于知识的积累,学会了如何表达同情,但还是不懂如何利用丰富的社会,心理,文化方面的修养,对病人进行恰当的诊断和治疗。

在经历了外科实习和当医生的几年间,葛文德教授遇见了许多被迫面对衰退和死亡现实的病人,“一个理智的人在死亡降临的时候还是无法舍弃求生的欲望。”他愈发认识到,自己还没有做好帮助他们的充分准备:病人情况的基本真相,医生能力的最终局限,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病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他坦言,“现代科学的进步已经把生命进程中的老化和垂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融入医疗专业人士‘永不言弃’的技术追求。”

现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到临终关怀相关的话题,之前琼瑶写的家书就引发过媒体的讨论。生命的终结无可阻挡,在死亡之前,人类将要面对和接受的还有衰老。所以除了描述自己在“从医疗到照顾”的转变中获得的一系列带有哲理探索的心得与感悟,葛文德教授也把视角转向了老人院。庞大的经济体美国,有着我们羡慕的我们眼中良好而充分的医疗资源,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紧缺现状;美国的老年人们,普遍享有比较体面又舒适的老年生活,但也不是都能欣然而平静地接受子女们送自己去老人院的决定。葛文德教授认为“美国医学界没有做好照顾临终患者和老年人的准备;医务人员对临终病人和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了解和关怀得不够。”

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竞争持续激烈。一方面,眼中伟岸的父亲,贤惠的母亲,正在渐渐老去,更不断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另一方面,个人职场的天花板,事业的瓶颈,来自小家庭的压力。以上都是我们这一时代的人们加速面临的挑战。之前需要去接触一些上海医疗康复机构,它们也提供类似养老院的一些服务。基于上海的医保系统限制,遇到过很多事先想象不到的麻烦。即便被折腾得焦头烂额,也只能见招拆超,去化解,去接受。生活在中国最大都市的上海,我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医疗系统配备不足,但在耐心等待之后,普通人还是有机会的。

葛文德教授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一位病人会有好几位病人家属,不同的家属又有不同的诉求。病人,家属,医生,医院(医疗系统),构成了他为我们讲述的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认为本书更大的一个看点正是通过每一个真实的故事向读者揭示衰老的进程,不否认那些进程会令人有深刻明晰的代入感,有可能正是自己家里正在发生着的。葛文德教授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父亲临终前的故事也写了进去,我们可以想象重新回忆这些片段与细节,对于及其家人是怎样的一种煎熬。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们还能看到的是美国人民之间的亲情和友情究竟是如何表达的,父母与子女,爱人双方,朋友之间。并没有和我们相差很多。毕竟,这所谓的形形色色,正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着的。

身为凡人,生老病死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间的一个轮回。不问来路,不辨归途。病痛,衰老,往往会一起袭来,当然,有时并不联手。在面对死亡的进程上,我们是一样的“斗士”,为了尊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呼吸而活着。如果真的和亲友们到了告别的那一刻,不要只想着生离死别的悲情和惋惜,也想想自己的人生和他们的这一生,该怎么继续,过下去。
书本介绍


《最好的告别》

作者: [美] 阿图·葛文德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7月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作者阿图•葛文德,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哈佛公共健康学院教授,哈佛医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患安全挑战项目负责人,《纽约客》等杂志的医学专栏作家。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2003年美国最佳短篇奖得主,2002及2009年美国最佳科学短篇奖得主,2009年荣获哈斯丁斯中心大奖,2004年被《新闻周刊》评为“20位最具影响力的南亚人物”之一。(书本和作者介绍摘自豆瓣)
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

读后

阅读更多作品
平凡的世界 | 西洋美术史  |  卿卿如晤

卡拉马佐夫兄弟 | 采桑子 | 霍乱时期的爱情

三体| 追风筝的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

悲观主义的花朵 | 月亮和六便士 | 铁鼠之槛

人之镜 |  血疫 |冷血 | 银河铁道之夜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 一个人的朝圣

恋爱中的波伏瓦|查令十字街84号

千江有水千江月 | 东京奇谭集 | 白鹿原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


    关注 龙猫图书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