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绘本如何烂?以《爷爷的打火匣》为例(上)

 

写作在成为艺术之前,是门技术。...



12月6日,在“逗比绘本阅读100”第二期的微信群,我以《爷爷的打火匣》为例,讲了一下烂绘本如何烂。



先说我的看法:

《爷爷的打火匣》是一本“名作家”+“名画家”+“名出版社”联手炮制的烂绘本。

这本书是“绘本100”活动当中唯一的一本烂书。

活动伊始,有小伙伴强烈要求:“千万不要讲烂书!我们要听你分享好书,不想听烂书!”

我义正辞严地说:“好绘本哪里好、怎么好,你可以不用特别知道,有感觉、被感动、受震动或者是若有所思、若有所得,就可以了。但烂书,是一定要讲的,要提高鉴赏力,学会自己判断辨别烂绘本!”

真到备课的时候,我自己就有感觉了:怼烂绘本,好没劲啊!简直没有开讲的欲望。

所以,以后的八期,我不打算再讲烂书了。

这本《爷爷的打火匣》可能是唯一的一本。

二期群的朋友撞上就听了。

恭喜你们啊,听的这么过瘾。

且听且珍惜吧。

以前我讲过一些烂绘本。

比如沈石溪的《舞蛇》。



对!就是应该输出沈石溪动物绘本!!

讲真的,“画太丑”这种黑锅,沈石溪不能背!

比如,曹文轩的《罗圈腿的小猎狗》:



你的孩子是充话费送的吗?你给他看“曹文轩纯美绘本”!

比如徐鲁的《爸爸的田野》:



这三本大陆名家原创绘本,也100分!

《爷爷的打火匣》和以上这三本相比,有一点明显不同:

它不像上边那几本丑得那么触目惊心、一目了然,相对烂得比较隐蔽,普通读者不容易察觉,需要一定的常识+逻辑能力+鉴赏力,才能辨别。

烂绘本如何烂(上):
从文字稿看,《爷爷的打火匣》是怎么烂的。


美国的安.华福.保罗,不仅是一个好的绘本作者(她曾创作了《如果动物晚安也亲亲》等),她还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教绘本写作课。她写过一本《如何写好一个故事——从绘本入手》,中国大陆有出版。

“写作在成为艺术之前,是一门技术。”

——唐纳德.穆雷

唐纳德.穆雷,英国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曾获普利策奖,有多部谈写作的专著。

一个作者,如果要去写一个绘本的文字稿,首先要有一个用户思维:要知道绘本的目标读者是谁。绘本拥有独特的形式和读者。

一般认为,绘本的目标读者是0~2岁、2~8岁的孩子。他们或者还不能自己阅读,需要由父母为自己读故事;或者是开始有阅读的意识、刚刚会自主阅读但经验不多。

绘本的读者是孩子,对书还比较陌生,看事物的视角还比较单一,思维还比较浅,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集中。

绘本的创作,都是基于孩子的这些特点来的

一、可能字太了

绘本独特的形式里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图多字少。



一般情况下,绘本的字数:

0~2岁孩子,小于100字;

2~5岁孩子,400~900字;

超过一千字的到九千字(15页*600字/页),是写给更大的、有更多更丰富的阅读经验的人的。

——《如何写好一个故事——从绘本入手》



比如,我个人十分欣赏的韩国绘本《奶奶来了》。

正文只有600多字,写了居家养老、成年人心理伤痕的自我疗愈两个现实问题,写的很深刻、很动人。

《爷爷的打火匣》版权页上说本书有5万字,这是由业内习惯的手法估算的字数。我要得到相对精准的数字,就挨个数了一遍,全书正文约2000字(不含作者简介、名家书评等)。

当然,单纯的只是文字多或者篇幅长呢,并不一定就是绘本的缺陷。

比如说《壁橱里的冒险》,因为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创作的早期绘本,那个时候大家的经验还不太多,没什么套路,所以就写得比较长,一本绘本很厚。但是那个故事惊心动魄、又写的行云流水,让人根本放不下,很容易被吸引,一口气就读完了。

所以,我们不能只因为一本绘本字数多,就说它不是一个好绘本。只能说:“字多了,可能不适合孩子阅读。”

这一点,且先放在这里。



二、视点错乱

读了《爷爷的打火匣》,大家普遍反映:这本书看完了之后吧比较晕,不知道他到底想说啥。一会儿是孙子回忆爷爷,一会儿是小狐狸淘气、闯祸,一会儿是狐狸妈妈的家庭教育,一会儿是爷爷的一生,一会儿是爷爷和物资(火柴、打火匣)的关系。颠三倒四的,把大人都给说迷糊了,小孩儿就更不知道这本书要讲什么了。

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本书文稿糟糕比较关键的一点。

在绘本的写作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视点

我个人把常见的视点总结成五种:

(1)第三人称,单个视点,画外观察者身份。

一个没有参与到情节中去的画外观察者来进行讲述。

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讲故事的方法。多数绘本属于此类。

比如《妖怪山》、《小魔怪黏巴达》、《爷爷变成了幽灵》、《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妈妈,买绿豆!》

(2)第三人称,单个视点,以见证者身份。

叙述者不是故事主角,但也在故事中出现,与主角有接触,见证了主角的事迹。

比如《杰德爷爷的理发店》,故事讲述者小珍本人也在故事中出现。

(3)第三人称,多视角(全知全能视点)。

叙述者不断变化,不同的角色接连讲述,有点像话筒在台上多人手中有序的传递。

比如,《万圣节的大南瓜》。故事一开是女巫的视角,我们知道她想烤个南瓜派。后来,叙述者转向幽灵和吸血鬼的视角,让读者明白他们也特别想要些南瓜派。

再比如,《请到我的家乡来》。讲述者就是不同地方的孩子,介绍自己的家乡、欢迎大家来看看。

(4)第一人称,单一视点,参与者身份。

讲述者是“我”、“我们”。

这种讲述方法能够使读者更理解故事,并获得更多情感细节和内在思考。因为可以写“我想”、“我觉得”、“我以为”、“我感到”......

《小伤疤》、《伤心书》、《我的新衣》、《奶奶来了》、《爸爸带我看宇宙》、《妈妈,你好吗?》、《爸爸,你爱我吗?》......这些都是。

好处是可以把情感的细节、内在的感受、思考等等写得更充分,更有冲击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

缺点是:

a.没有机会去写幕后的事,“我没看到、我不在场”的事。比如《小伤疤》里,“我”早上起来看到爸爸在楼下房间呆着,没有煮咖啡、没有开收音机,这是我看得见、听得着的。但是,“我”就不知道昨天晚上妈妈跟爸爸告别的时候说了什么,不知道“我”睡不着的那个夜晚爸爸是怎么过的、不知道爸爸早上醒来的时候什么感觉。

b.泄密。“我”肯定活下来了、还活得比较长,不然,怎么有机会来给大家讲这个“ 我的故事”呢?假如要讲生死攸关、特别紧张的故事,这种视角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泄密,读者肯定知道这个“我”没死,所以才有机会现在来讲述这个故事。对吧,如果他死了,那怎么有机会来讲故事呢?

(5)第二人称,作者把读者变成了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比如《你见了我的小鸭子了吗?》。

还有:《你该怎么做?》。书一打开,劈头就是一句:

你在图书馆看书,

突然坏鼻子比尔用套索套住了你。

“抓住你了,”他说,

“我要立刻带你去我的牧场。走吧。”

宝贝,你该怎么做?

好比故事一开头上来一句话说:“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你走下楼去,看到了妈妈在做早餐。”

这种写故事的手法也是一个很强的设定,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到了故事里边。

有点像我们去看一个演出,演员突然走下台,一把把你拽上台去。你不得不立刻调动起自己,积极参与到即兴戏剧当中。

互动感很强,特别能帮读者代入。

那么,总结完这五种视点,我们回过头来看,《爷爷的打火匣》里边的视点,1、2、3、4全有!

像我们前面分析过的那样:绘本是写给孩子看的,孩子比较简单,对书还比较陌生,对人生还没有太复杂的理解。所以,在童书里边,通常只有一个主角,视点固定。

如果你用蒙太奇,做太多视角转换,成年人还可以在脑子里跟随着你去切换,年幼的读者很容易就被弄糊涂了。所以,绘本课里面是这么说的:“(好的绘本)一旦开始用一种叙述方式开始讲故事,就用到底。”不然的话,小读者就可能感到困惑,不知道现在谁是主角,或者是要去认同谁。
三、故事讲得稀烂

一个好故事的要素:
who
want
when
where
what tone
WOW!


好的绘本,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一个明确的主角

好让小读者知道跟随或认同谁。

2、主角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不然就难以构成一个故事。

3、主角一定要积极向上,不消极被动;

负能量的东西谁会拿给孩子看啊!

你看《小伤疤》、《小魔怪黏巴达》、《伤心书》。主角全是满满的正能量,即便经历磨难、受了很多苦,依然相信爱,热爱生命。成年人的文学也一样啊,《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

4、主角要自己亲手解决掉自己的问题。

对读者可以起到激励作用。

所有好的童书里,一定是主角自己解决了问题。手法可以适当的孩子气,但是一定是他自己干的。

比如说《三只小猪》,狼来了,小猪的房子不结实,狼一吹,房子倒了,小猪仓皇逃窜。小猪这时候只能自己跑、跳坑、上树、千方百计跟狼干。

你不能写故事说: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猎人,“砰”一枪把狼打死了,或者此时天上“砰”掉下一块陨石,把狼压死了,于是小猪安全了。如果这么写的话,就是在一期我讲《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的结尾存在的那个污点:“靠一个青天大老爷的出现,问题才得以解决。”

这种写法,反而会让孩子陷入一种不安全感当中。假如没有遇到青天大老爷呢?假如没有走这种狗屎运呢?那岂不是死路一条?!孩子没有办法从你的故事中获得力量,他就不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

你以为孩子不会掂量吗?他们太清楚自己了的感受了。不能够从中获得鼓励的故事,他就会不喜欢,你这就是个失败的儿童文学作品。

而在《爷爷的打火匣》里边:

1、主角不明

《爷爷的打火匣》到底想讲谁的(who)、啥事(what) 、咋干(how)的?

题目是“打火匣”,打火匣怎么了?在爷爷手里就是点个烟,在小狐狸手里就是森林大火,肿么了?

是要写作为护林员爷爷的一生吗?主题讲他爱护野生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还是爷爷心系大青山,直到被扛下来才停止工作?还是爷爷节约、爱家人?还是爷爷人缘好,下葬的时候披麻戴孝的人有一个排?还是聊斋新传,人死狐哭?

是要写小狐狸的淘气、冒险、被修理吗?

是要写豹妈妈救子、如何管教别人家熊孩子吗?

是要写狐狸妈妈教育孩子要感恩吗?

是要写野生动物们“把爷爷当成自己的亲爷爷”,结队来哭灵吗?

是要写孙子的人生体悟吗?与野生动物友好相处?学爷爷爱自然爱家人?从小狐狸的纵火案中吸取教训?

还是一个中年的孙子,只是在慨叹流年?

2、没有要解决的问题。

徐鲁著的绘本几乎都是抒情,一个老男人抱着个保温杯在忆往昔。没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3、看不见人物性格。

孙子是没有性格的。

小狐狸是淘气的。

狐狸妈妈管教孩子的手法是事后念叨、感恩教育。

爷爷也没性格。

奶奶也没性格。

4、主角要自己亲手解决掉自己的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是靠当事人自己亲手解决的:

爷爷的打火匣失而复得,是小狐狸自己送回来的;

豹子宝宝被烧伤,靠豹妈妈去肇事者家里告状;

小狐狸的动心转意,是靠狐狸妈妈的说教;

......

所以这就是一个不知所云、讲得稀烂的故事。
四、充满不可信的细节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决定了故事的可信度和鲜活度。如果可以从细节里获得惊喜,读者对于这个文学作品的评价就会增加。

在《爷爷的打火匣》里,写了很多细节,大多不可信。

比如:

1、爷爷舍不得用火柴。要留给奶奶点火烧饭,自己只用打火匣。

——这一点,可信。无论是出于惯性、节俭还是对家人的关爱,都成立。

2、爷爷冬天遇到冻僵的小狐狸,脱下棉袄包起小狐狸,且送回狐狸妈妈身边

——三重的不可信。

一位在瑞典的小姑娘说:“狐狸一般夏天出生,到冬天时已经要性成熟了,哪会被冻僵呢?”

看,有点常识,就不会信这种邪。此其一。

爷爷发现与母兽走失且冻伤的野生小兽,居然不是带回小木屋治疗、喂养,而是跋山涉雪去找狐狸妈妈送还动物宝宝,这也是缺乏常识所至。

实际情况中,肯定是人先给动物医治,然后喂养,待完全康复以后,择机放归自然。没听说第一时间送回母兽身边的。

最近玉树囊谦老百姓救下的那只后肢瘫痪的雪豹,现在就在西宁野生动物园治疗康复中;我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看到的小藏羚羊,也是巡山员们巡山时发现的小羊,接回到站里人工喂养到成年。此其二。

爷爷作为一个护林员,老江湖,居然在冰天雪地里,脱下自己的棉袄包冻僵的小兽。我也是醉了。还能更乱写吗?

任何时候,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再实施救援。飞机万一失事,先自己带好气氛面罩,再帮孩子和老人带。

这也是常识。

就是敢乱写,只好不信。此其三。

3、小狐狸去小木屋偷打火匣,且打火吓唬村里的孩子。

——十分不可信。

所有的动物都怕火。这是动物本能。

前些天西部野生生物保护群里,蒋老师还在说:孤身夜行遇到野兽,唯一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法,就是火。枪、棍、石头,都不好使。

让小狐狸偷火、玩火,这种缺乏常识的写作手法,不知道会被作者自己名之为啥?浪漫主义吗?我呸!

4、豹宝宝被烧伤,豹妈妈带着孩子上门去找狐狸妈妈告状。

——不可信。

动物不是这样相处的。

5、野生动物们去爷爷坟前哭灵,就像自己的亲爷爷死了一样。

——不可信。

意淫到让人无话可说的地步。摊手。
可以得出结论了:

徐鲁压根就不会绘本的文稿。

我的疑问来了:

出版社为什么会出版这种玩意儿呢?

我相信没有出版社就是打算出坏书的。我也相信,在出版社工作的人,至少会有起码的职业判断能力。我这样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行妈妈,都能看出来一堆毛病,编辑会一个都看不出来?我不相信。

网上搜了一下,“徐鲁”词条:

徐鲁,山东即墨人。1962年生于山东胶东,1982年毕业于武汉师院咸宁分院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履历

历任湖北阳新县文联秘书长,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文艺编辑、图书部主任,《少年世界》杂志副主编。

在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作协副主席。

现为长江出版集团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企划总监。



更新时间是2017年11月22日。

一个企业高管,如果喜欢舞文弄墨,就会有出版物。不单出,还做精装的,当礼物送客户。这我大致能理解。不能赖编辑。

可是,如果是这个原因出书,印数谦虚点,够送就行了,何必要印上万册出来祸害孩子呢?不懂。

至于这种作品为什么会拿奖,就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了。下一篇是:

烂绘本如何烂(下):从绘画看,《爷爷的打火匣》是怎么烂的。

请期待。
排雷有功,可以赞赏


    关注 逗比母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