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期) 谢友均教授:赤心专研学术,慧心为师传道

 

悠悠数载付于“土”,土木工程材料引路人...



科研团队是孕育科研成果的摇篮,是传播学术精神的载体,是汇聚学科力量的星火。土木院有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结合“双一流建设”,我们开展了这些团队的系列介绍。让科研展露真面,让创新传播流行。本期我们采访了谢友均教授,让我们跟随谢教授的脚步,听听那些团队的故事。

他是谁?
他就是我们土木工程学院亲切的院长!


谢友均(1964.1-),中南大学教授、博导,土木工程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理事长。

一直从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开发,近年来主持973计划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铁道部重大项目15项,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经验丰富,主持研发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高性能混凝土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铁路工程)、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成果被10余本技术标准采纳。

走进院长办公室,一声亲切的问候让我们立马感受到谢院长的平易近人。作为土木院院长,平日的威严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但是此刻与我们交谈的谢院长更像一位和蔼的长辈,一个随和的朋友。
院长,统观学院科研


交谈之初,谢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学院的科研团队情况,在这样的大体系下形成的科研工作更具标准化、严谨化、专业化。这些团队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2011计划”和工程管理研究中心三大项目。其中,“教育部创新团队”由赵衍刚教授领衔,该项目是依托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高速铁路工程结构服役安全的相关研究;而国家“2011计划”主要针对轨道交通安全,由北京交通大学牵头,西南交通大学和中南大学参与,我院的谢教授、余志武教授和李亮教授牵头的三个团队均在计划内,最后是由孙永福院士牵头的工程管理研究中心。此类团队是根据国家重大需求以及行业发展前沿开展系列研究,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8支院级科研团队。分别是蒋丽忠教授领衔的高铁抗震团队、何旭辉教授领衔的抗风团队、余志武教授领衔的高速铁路经时行为与性能提升团队、王卫东教授领衔的重载铁路团队、蒲浩教授领衔的高铁数字化设计团队、戴公连教授领衔的结构工程静力实验室团队、冷伍明教授领衔的岩土工程团队以及龙广成教授领衔的土木工程材料团队。这些团队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及湖南省省部级科研平台实验系统为依托,对各专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我院科研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是教授联合教师组成的团队。各专业教授以课题为纽带,与对该课题感兴趣的教师共同组成科研队伍,针对其进行专业性探究。这些团队一般以一个教授为中心,再加上3至5个年轻教师组成。这种形式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科研工作中,同时也增进各专业研究的创新交流。
      四是导师带领硕博士组成的团队。这些团队采用导师引路,借助新生科研力量的方式,为我院双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前两个层面由学院主持,后两个层面由各教授自己组织。这些团队站在学科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谢院长表示,这样层次鲜明的团队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科交叉,把中南大学几十年来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发扬光大,做优做强。
学者,潜心专业科研


一直从事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开发的谢教授,潜心材料的研究已经多年,在此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建树,当小编问及有关专业研究的问题,谢教授总能滔滔不绝。


问:您研究的主要领域是土木工程材料,您能简单谈谈您目前的科研情况吗?

谢友均教授:我首先是在国家“2011计划”进行中,面向国家高铁建设,做高速铁路基础工程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同时,我自己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材料,加上其他各方向老师组成一个大的课题组,以铁路建设应用的三种土木材料为中心分为三个研究方向,这三种材料分别是蒸养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以及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我们知道,高速铁路的发展需要一些新的材料,而且随着高速铁路的运营,也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那么我们从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三者的关系这条主线上去做,落脚到这三种材料自身去开展科研工作。

问:我们了解到您曾参与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很严峻的难关,您能谈谈当时的情形吗?

谢友均教授:青藏铁路的建设确实非常艰辛。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带着课题组首先沿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沿线做了调查,耗时近一个月。第二个是早期现场试件的取样。我们国家70年代在青藏高原风火山和清水河等地建有野外试验站点,我们需要把这些实验数据以及埋的一些实验材料取出来。第三个是对109国道从格尔木到拉萨这一段附近已经废弃的和在运营的一些桥梁的混凝土结构进行调研。第四个是原材料的调研。困难当然有很多。比如冻土问题、气候问题、缺氧问题、基础设施缺乏问题等等。
一条天路横穿世界屋脊,其间所包含了多少工作者的心血。当谈到青藏铁路,谢院长的言语间充满了骄傲。在不了解科研工作时,我们只是仰望的路人,当慢慢揭开科研面纱时,有的不仅是敬佩还有自豪。
师者,领路团队科研


《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博士生导师,谢院长时刻扮演领路人的身份,身体力行地为自己的学生答疑解惑,更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博士生导师,谢院长现在带领6个博士,6个硕士。为促进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每周五下午课题组会有例会。例会与团队课题进展情况结合。谢教授及其他课题组老师会反复讨论课题,形成一个研究思路并将其传达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去研究,并在例会上对自己的进展进行汇报,同时,课题组会继续布置下一周的任务。在课题与例会的交替进行中,培养科研能力,拓宽学术视野。

此外,谢教授特别强调,研究生阶段一定要学会跨专业学习。他表示,“学院每年举办近60场讲座,由各领域专家讲解行业前沿知识。研究生一定要去听这些讲座,思考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方式。拓宽眼界,培养兴趣,明晰思维。同时,跨专业的学生之间也可以经常坐在一起讨论各专业的发展,多交流。科研工作本就是艰辛的,天道酬勤,不吃苦不可能有成果。”

谢院长在娓娓道来,亲和的语气里满满是对土木建设、对高铁发展的赤诚,让小编深深感受到院长对土木院师生期许之殷切。书山有路勤为径,也希望这样的热忱可以传递到每一个中南土木人的心中,争取做到院长大大口中不怕苦的“科研人”,为自己,为土木。
文案 | 曹雨婷、许浩东
摄影 | 张德旺
编辑 | 刘威宏、刘家良
责编 | 周铁明、周惠斌、杨涛


    关注 csu土木院研究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