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七期) 王薇副教授:王师桃李满天下,薇香轻伴入学园

 

因材施教,良师益友...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导师,是学业的引路人,也是生活的先行者。教育过程中的二三事,是一段段难忘的师生情。

本期让我们走近隧道系王薇老师的团队,听听他们的故事。
王薇,副教授,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隧道工程系副主任。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隧道工程”主讲人及技术负责人;茅以升教学专项奖获得者;湖南省发改委专家库专家,湖南省应急预案评审专家,国家一级安全评价师; “现代隧道技术”、“安全与环境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

学科融合,和衷共济

记    者:王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吗?



王老师:我们这个集体,固定来说是9个研究生,但有时有些课题会涉及到其他方面,就会和其他系的老师合作。例如:防灾,那么我们就会和防灾的老师和同学联合起来去攻克一个课题。




王薇老师团队目前共有9位研究生,主要研究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隧道风险分析、长大隧道防灾减灾技术。

特别的是,这9位研究生中有一位来自工管专业。王薇老师认为,这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团队研究打开新的思路。“在对待同一个研究问题上,我们的视野是不同的。讨论时,她会从工管的角度给我们一些启发。同时,在我们这个集体,她也可以学习到工管不曾涉及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启迪。”
慧眼识金,因材施教

记    者:王老师,从前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您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那么您认为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我管理?



王老师:2015年,在一个研究生课题中我就谈到“内化机制”。可能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指标去评价学生,例如:发表多少论文,参与多少课题。但这个过程中,我认为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研究完成质量和自我提升都不够。而内化是要把外在的要求变成自身的要求,这才是更高的境界。





王老师的团队每周都会召开一次例会,每次例会由学生轮流主持,采用西方“圆桌会议”的方式,每位学生分别汇报自己本周研究进展,遇到的困难困惑。师生一同聆听,自由讨论,给出“若是我遇到这样的困难,我会怎么处理”的建议。这样的例会,一是可以帮助学生跳出固有思维,启发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则可以拉近学生与科研的认识距离,激发内心的求知欲,提升科研兴趣与动力;三是可以加强团队在学术、生活方面的沟通交流,增强凝聚力。与此同时,王老师也会观察每位学生的交流与发言情况,发现学生擅长领域,挖掘学生潜力。

“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你只要提供平台,提供锻炼的机会,他们都可以进一步成长完善。”王老师说,“之前我有一位学生,我发现他其实各方面都不错,唯独不善于表达。后来,每次例会我就会尽量引导他去说话,每次他主持的时候我也会给他鼓励,夸他主持的不错,渐渐地,整个人就变得开朗多了。等到研三的时候,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回来看到他,都说他与研一的时期相比改变很大。”
亦师亦友,润物无声

记    者:看来您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朋友。



王老师:我觉得我们更像家人。

除了每次在例会上的交流外,私下里,学生有开心的事、幸福的事也喜欢与王老师分享。“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我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每每谈起自己的学生,王老师的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像是在分享自己心尖上的宝贝。

前段时间,有位来自内蒙古的师兄结婚,在株洲办了酒席,邀请王老师参加,因临时状况,王老师未能到场。于是,王老师辗转联系到一位已经毕业的师兄,嘱托他一定代表王老师送束花到现场,“他来自内蒙古,这边没有亲人,我们就是他的‘亲人’。这束花是代表我们‘娘家人’送去的,要让他感受到我们‘娘家人’一直在身边,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在王老师心里,学生就是她的孩子,无论他们飞的再高再远,只要一回头,王老师就在,“王家人”就在。


后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多次提到,每位学生个性不同,要根据学生特质多多引导,促使他们更好更快成长。师生之情慢慢演变成家人之情,她不仅是学生们学业的引路人,更是他们可以倾吐心声的朋友,是给予他们温暖与爱的“家长”。
相逢一见太匆匆
校内繁花几度红
繁花尚有落寞日
师恩殷殷无绝期
祝愿“王家人”
砥砺前行,再攀高峰!
文案 | 周圳、苏轲
图片 | 教师团队
编辑 | 李湘湘、刘家良
责编 | 周铁明、周惠斌、
杨涛


    关注 csu土木院研究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