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二期) 李显方教授:力尽功自显,方知一寸心

 

沉稳内敛,精诚治学...

科研团队是孕育科研成果的摇篮,是传播学术精神的载体,是汇聚学科力量的星火。土木院有许多优秀的科研团队,结合“双一流建设”,我们开展了这些团队的系列介绍。让科研展露真面,让创新传播流行。本期接受采访的是李显方教授,李教授又会讲述哪些不一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显方,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首届升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曾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湖南省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曾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已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百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

李老师科研团队目前主要从事固体材料的缺陷分析及强度理论,新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性能与优化设计以及工程结构和微尺度结构材料的振动与稳定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在准晶的缺陷分析、压电材料的断裂及其机理分析,工程结构和功能梯度材料与结构的优化,智能结构的换能技术以及微尺度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突出成果。

脚踏实地

努力至上

“在一个团队里面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一定要自己多努力,我感觉他们再努力一些,就更好了。”谈到自己率领的这支优秀团队,李老师显得十分谦逊。他说:“我平时上课比其他老师上的课少一点,就这样一直坚持做下来,研究成果自然稍微多了一点。”在问到关于团队建设的问题时,虽是短短几分钟的交流,但是李老师不止一次提到了“努力”二字。在他看来,团队成员个人的不懈努力才是进步最大的契机。



他说当年自己在国外时,了解到外国研究生都是长年累月地泡在办公室、实验室里,于是就愈发觉得自己的学生也必须十分努力才行。团队中成员的基础必然是参差不齐的,但在他的眼中,甘于平庸绝不是最好的选择。他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定下了要求,毕业之前一定要投几篇稿子,在此基础上力争发表高水平论文。每周一次的团队例会让各个成员之间可以深入地交流自己的想法,保证了每个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在这种努力至上的氛围下,这个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

心如止水

潜心科研

“不管有没有‘双一流’建设,我们都是一样的工作,一样的出成果,一样的踏踏实实。”出世之心,超然物外,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谈到自己专攻的力学专业,李老师坦言,这是一个在土木工程中较为边缘的学科。虽然大环境如此,但是无论怎样,李老师和他的团队从来都是不忘初心,在科研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他们丰硕优异的科研成果,正是在这条漫长的科研路途中毅然决然选择默默付出的体现。

追逐热点

创新自显

“学术创新是必须要有的,就我的体会说:理的方面,一定要阅读相关的文献;工的方面,还是要从应用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谈到研究生的学风建设,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学术创新方面,他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学科特点不同,学术创新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力学在土木工程中是偏向理的,追求创新就一定要多读相关的文献,紧跟国际上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从一些会议中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李老师也提到,在指导学生写学术论文时,会首先根据他们的兴趣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是最好的,因为这样寻找的面也会比较广。当学生没有思路的时候,他也会手把手地指导,帮助他们选文献,确定题目。

言传身教

师者之道

“我常跟学生这么讲:你要爬到山顶,但你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你可能一直在山脚下来回地转。老师会为你指明一个方向,但至于怎么走,走多久,就看你自己摸索了。”这段话是李老师对导师作用一个形象而精确的概括。



在李老师眼中,导师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引导。而引导的最好方式便是言传身教。学校近期公布的《优化研究生学风建设方案》中,特别强调了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教育和业务能力培养两方面的职责。在这两方面,李老师强调,除了一些原则性的提醒之外,更多的就是言传身教。





当记者在中午一点半敲开李老师的办公室门时,原以为说一句“打搅您休息了老师”是在所难免,可迎接我们的却是李老师仍在办公桌前忙碌的身影,他在生活工作中一丝不苟地践行“努力至上”和“言传身教”。越努力,越幸运,记者希望每一位土木人都能从李老师身上感悟到些什么,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文案 | 户晓栋、杨东旭
摄影 | 张如九
编辑 | 刘家良、刘威宏
责编 | 周铁明、周惠斌、杨涛


    关注 csu土木院研究生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