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分学期,也没有寒暑假可以休息

 

别看我说的这么好听,在那些年的假期中阅读的书目已经随着时间的洪流逐渐流走……...



自走进校园以来便从未离开。在学校求学,在学校教书。

一年以春华、秋实、冬藏、夏绚烂的规律变化不断轮回,而作为一个校园人来说,一年就是在两个学期的周而复始轮换中延续。

做学生的时候开学伊始便盼着期中,期中的时候便盼着期末。因为“求学苦”,而假期则可以“放浪形骸”……

假期确实可以在完成作业后无拘无束,没有老师的管教,没有作业的束缚,人可以在假期以最原始的蒙昧的本性求得衣可避体、食可果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假期的看法也略微成熟,一个人过度的放纵社会人的原始性应该属于“进化未完成”阶段吧。所以,高中假期开始直至大学毕业,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个假期至少读一本人物传记和经典名著。之所以定此规矩是因为貌似有人说过一句话:了解历史的捷径便是读历史人物传记。由此我扩展为:上进的捷径便是读人物传记。至于经典名著则纯粹属于对“经典”的盲目崇拜。甚至在读了那些经典之后也对其所谓“经典”不知所云。然而,越是不知其价值,我便越加肯定我的阅读积累少的可怜。因为在我看来“经典”是时间考验的精华,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将人的原始的蒙昧的“野”,依托时间考验的精华,使之进化。因为古人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别看我说的这么好听,在那些年的假期中阅读的书目已经随着时间的洪流逐渐流走,印象较为深刻的不过有:《雨果全集》、《韩非子》、《福特传》、《普京为什么这么牛?》、《罗丹传》等。当然那时候的阅读也有部分成分是取悦父母。记得那年读《韩非子》故意把声音读出来,爸爸便悄悄地帮我把门关上了,以便给我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但是我确实记住甚少甚少,零零星星譬如“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诚然也不是毫无收获,因为我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古文典籍须大声“诵读”,方能体现其朗朗上口之魅力,才能体会古人作文之功底!亲,同意吗?

处在校园的学期中多是忙碌于行走中,穿梭于三点一线间。所以,无论是谁,多多少少都极为期盼假期。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假期自由度大些。我不断的向自己传达一个观念:生活的本质应该不是安于闲适,应该是处于一种“在路上的姿态”。

人是为意义而活的,一个王朝在繁盛时期难以产生自省,一个人在闲适中难以报以奋斗,只有一个人在不断完善自己的路上才能逐渐看到风景,这就是意义。怕休息的不是人心,而是知识。曾国藩命自己书斋为“求阙斋”,始不解其意,后来略领悟一二。

是的,我不怕无限的未知,怕自己安于一无所知……

人生每一步都是一次“筚路蓝缕”,每一次的“筚路蓝缕”中都不会分学期!正是那句话:生活不分学期,也没有寒暑假可以休息!

傻妞,西南大学历史系求学,于2008年任教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鄙人不才,不受于天,惟有以求知若渴的热忱读古今圣贤书;由此,融合各家之长,填补一己之短。教坛打拼,书海耕耘,所幸得奖若干,聊以慰藉。天地不仁,万物为邹狗。幸得身强体壮,以此为本,回报生命以歌——读书欤、运动欤,偶有所感普以成文,不温不火的精雕细琢生命的轨迹。


    关注 读书发现更美的自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