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副作用:无限地拔高“道德”的标准,最后会怎样?

 

道德,不是让你用来蹭免费的东西或者占人便宜时候的居高临下的借口。...



5月7日:来北京5年多了,从未有过这么美好的立夏!

清风吹拂,阳光正好。

你的心情是不是也一起飞扬向上了呢?:)

今日一学:今日晚上与姐夫聊政治,聊了五个多小时,到深夜2点。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春节前后我家周边很多底商都被勒令撤走了,原来是因为国家正在停止军队的有偿服务。为何如此?……在小鲸日记里,不谈政治哈!

今日热点: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原行政主任陈仲伟医师被病患残忍地砍了31刀,经过43个小时的连续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辞世。



这张照片非常震撼,攒动的人头,期盼的眼神都凝聚在同一个地方。最终,陈主任还是抢救无效,留下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世人思考。从魏则西事件到陈仲伟主任被砍,从莆田系骗子医院到暴力砍医的病患,医患关系达到如此前所未有的紧张程度,已经是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了。固化的医疗体制显然不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医患关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永远都是两败俱伤的人间悲剧。

                    “在科学上,死亡是有意义的。”





看不见的副作用:

无限地拔高“道德”的标准,最后会怎样?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关注这个新闻:5月3日中午,在从达州到成都东的D5185次动车上,四川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过了营山站后见邻座空余,便坐在邻座上。

到南充后,这位老人被刚上车的女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女学生让座,被女学生婉拒。后来另一位男子给老人让了座,没想到老人女儿对之前拒绝让座的女学生说:“年轻人,应该多学学。”感觉委屈的女学生后来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坐自己的位置错了吗?”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相类似的事情:大学那时候有一次坐地铁(如果我上新闻,也是“女学生”~),发着低烧,昏昏沉沉也不好受。当时的地铁正值高峰期吧,人非常多。到某一站之后,我突然听到有个女人开始打电话跟人抱怨:“是,我在地铁上呢,带着儿子。哎,现在地铁挤死了,而且地铁上的人都好没素质,看见我带小孩子也没人跟我让座,你说那么多人小孩多危险啊。”我抬起头,才看见一个女人牵着大概4、5岁小男孩在我跟前。她说的比较大声,估计我这一排的人都听见了,然后坐我隔壁的隔壁的一个男人让座给她了。她抱着儿子走过去的时候还特意看了我一眼,我注意到了,那时候心里就非常不是滋味,感觉更难受了。

让座是美德,我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这个世界有什么是可以一刀切的吗?(我的意思是没有,不要简单化地一个标准地去看世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礼貌。)在这里分享个视频给大家,日本的电视剧《Legal High》(中文名更厉害《胜者即是正义》,大家细细品味下)第一集里的一个片段,虽然剧情穿插了个中文对话有点儿让人不舒服,但是或许也可以让你新增一个看问题的视角:



看完视频,然后我们再读读孔子的故事。


高中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叫《子贡赎人》,当时读得一脸蒙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这么善良的子贡为什么要被孔子批评?为什么还会说鲁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赎人了。

请跟我一起阅读原文,提高一下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吧!(温情提示:实在难受可以直接刷下去看译文!)

鲁国之法1,鲁人为人臣妾2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3。子贡4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4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5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6赎人矣。”

子路7拯溺者,其人拜8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1. 1. 法:法令,法规。
  2. 2. 为臣妾:做奴隶。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称臣,女称妾。
  3. 3. 府:指国库。
  4. 4.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5. 5. 损:损害。
  6. 6. 复:再。
  7. 7. 子路:孔子的学生。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
  8. 8. 拜:感谢。
 译文:

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有人能把在鲁国之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出来,就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知道后说:“端木赐(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恐怕鲁国人将不会再从别国赎回奴仆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送了他一头牛表达感谢,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见微知著,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并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

(这个故事,我现在终于能看懂能理解了!)
华丽丽的“故事-分析”分割线
回到一开始的新闻,不知道读者们听我讲了这么多故事,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在没有拔高我们现在的道德标准的情况下,可以很“无情”地说:对于那个女学生,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但是,如果我们像指责女学生的那些人一样拔高我们的道德标准,即“哪怕自己花钱买了座票,见到有需要的人都应该让座”时,先不说那个女孩就算让座了也要被骂很可怜,会不会“更加无情”地发现社会出现了许多不做好时间规划提前买座票、不去辛苦排队买座票而是只想着去蹭票的人?越来越多人打着道德的旗号去谋取自己利益的时候,这样的“道德”便将全然崩塌,最终之前所拔高的道德标准便成为“没有道德”。

再回到《子贡赎人》的故事,子贡的错误在于“好心办坏事”,所谓的“道德善意”不但把鲁国的制度给破坏了,更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赎人,可获得赏金)拔高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赎人,不应该获得赏金,否则赎人的行为就变成不善意的了)。这样最终将会使很多人对赎人望而却步,因为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多钱去自掏腰包赎人的。而这样,鲁国漂泊在外的奴隶将不可能被更多人所赎回。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不是道德。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没有道德”咯。

拔高社会的道德基准线,使得一种已经获得认可、形成规模的道德实践面临坍塌的风险。——张德笔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无限拔高道德和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的事例,你发现了吗?随便说三个吧:

1. “拾金不昧”的拾物者不应该跟失物人所要适当的报酬,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这样的拔高下,最终让社会的失物返还率越来越低。

2. 以雷锋为典型的中国“道德模范”的塑造,同样如此。标榜像雷锋这样处处为人着想而不求回报的才是“道德的”,往往就让那些做好本职工作,一分付出就应该有一份回报的人变成“不道德”的了。(或许这也正是中国难以彻底市场化的原因之一吧,这样的情况下,商人就常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

3. “逼捐”事件愈演愈烈。你有钱就应该捐,不捐就是不道德的,这是怎样的逻辑?

还有更多……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为什么我们会有“道德绑架”一词?

字典里对“道德”的解释很空泛,并没有注意到道德拔高后的问题。我认为当前环境下真正的道德应该是这样的:

1. 最基本的,人人都可以达到的;

2. 有利于他人又不损害自己的

3. 只能用于约束自身的,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只能在大环境下进行普适教育,而不能在具体事件中被用以批判具体的人的。(是的,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给予善意的人适当的经济补偿,是应该的。道德,不是让你用来蹭免费的东西或者占人便宜时候的居高临下的借口。


    关注 小鲸日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