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企潮新秀B型企业有何大作为?

 

“B型企业”的概念在海外炒得火热,而在中国却鲜有人知。ChrisMarquis教授的讲座,让我们走近B型企业,了解社会性商业的兴起。...



2016年4月22日,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来自Connell University的Chris Marquis教授带来了一场精彩而生动的讲座,介绍了国际上正在流行的“B型企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和未来挑战。B型企业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较为新奇的概念,它是一项由非政府组织B-Lab颁发的企业认证,企业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并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合格者取得“B-Corp”证书。截至2016年4月,全球共有1704经认证的B型企业,它们散布在50个国家的130个行业中,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



B型企业的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营利性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的界限变得愈发模糊:越来越多的非盈利组织开始寻求市场导向以更好地发展壮大自身;“股东至上”的利益观点也慢慢退出历史潮流,企业更加关注保护利益相关者,全方位地关注股东、雇员、环境影响等。在这种情况下,“B型企业”的概念应运而生。
“B型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仅想要好的产品,他们还想要好的公司。”


社企撷英:Warby Parker

Chris跟我们分享了一个B型企业的典型案例:Warby Parker是美国的一家通过B-Corp认证的线上眼镜销售公司,多年来它坚持“买一送一”的营销策略,消费者每购买一副眼镜,公司就为发展中国家捐出一副眼镜。不仅如此,公司致力于降低消费者购买眼镜的成本,提出一副眼镜不应该花费一部手机的价格,采用线上销售的方式进行扩张。在2015年4月,它跻身不多的几家未经上市或收购而达到10亿美元市值的初创阶段线上零售商中,成功证明了商业与社会责任也可以很好地结合。


变革:B-Lab在行动

商业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它所能达到的规模及速度都是仅凭政府或传统非营利机构所望尘莫及的。商业的运作能够帮助企业吸引人才,释放创造力,甚至能够带来变革性的创新,企业家是创造改变的发动机。尽管如此,社会企业面临的土壤却并不肥沃,无论是在社会习俗还是立法方面都存在诸多桎梏,现行的成俗和法律均鼓励企业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而罔顾给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B Lab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化解矛盾:

改变观念成俗

B-Lab积极地对社会成俗施加影响。定义什么是好的企业,唤起人们对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的重视;共建社群,促进合作,形成B型企业间良好的循环;提供简单有趣易行的方式对公司表现进行评估;奖励领导者;向社会宣传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并用可信数据支持等。以此,B-Lab试图改变人们心中对于“利益”与“公益”的对立状态,建立对社会企业的信心。

设立机制

B-Lab意识到,它们必须走在机制制定的前沿,创造与社会企业相容的机制。它们创造并推广全球性标准(B Impact Assessment etc.),设计并推广公司法律,促进政府制定法律改变企业行为,建立资本市场基础等。通过推进立法转变,B-Lab正试图建立一套与社会企业社会目标相容的机制。目前,美国已有23个州通过了相关法律,14个州正在法律推进过程中。

影响力投资

B-Lab帮助社会企业家吸引资本。多家权威评估机构达成共识,影响力投资市场将在未来20年内增长到4000-10000亿美元的规模。然而,还有许多障碍阻碍着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领域仍缺乏被证明成功投资的记录。为解决这一问题,B-Lab设计出一套B Impact Assessment,通过“标准”、“对标”“工具”三方面扩大影响力投资的有效性。


B型企业在中国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仍未有B-Lab联合组织或经由B-Lab认可的企业。B型企业发展的空间很大,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毕竟,作为一个新兴的企业概念,B型企业能否走得更远更好,还有待时间考验。

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于2015年9月15日宣布成立,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北京银泰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旨在搭建公益界和企业界的桥梁和沟通平台,服务于光华各个职能部门及学位项目,是光华与公益界联结的窗口,也是光华实践社会责任的重要部分。研究中心将以学术研究和实践推动为核心,探讨如何将商业的理念导入公益行业,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其社会使命,如何吸引更多商业资源投入到社会领域。重点将聚焦企业社会价值以及共享价值创造、社会企业及社会创新和社会影响力投资这三大主题。核心业务包括学术研究、特色公益课程开发、学术及实践推动型论坛等。

请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北大光华银泰公益管理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