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如果我掉进水里》“重写家庭相册”系列访谈之八

 

相似的照片,迥异的命运。...



金华觉得,天下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尤其是在有家庭相册完整记录的那个年代。先是有父母年轻时的照片,接着,孩子出现、长大,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哪怕将一对父母的形象嫁接到另一个家庭中,一时也难以辨别。

父母形象的嫁接,正是本书在内容上最大的特色。通过编辑照片,金华把的父母“借”给了堂弟,在表达对堂弟同情与关怀的同时,也暗示了家族中两种不同的命运走向。

金华

自由摄影师

浙江绍兴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如果我掉进水里》封面
两种命运

金华的家乡在浙江绍兴,他的原生家庭是一个关系和睦的三口之家。母亲在家中是更占主导的角色,而父亲会好脾气地听从母亲,在这样的家庭中,金华受到了比较严格的教育,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也得到了充分的关爱。

而堂弟就不那么幸运。父母离异,亲情缺失,让他从活泼的孩子变成了寡言的少年。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上大学,离家当兵了,一去就是五年。金华没有他的微信,在他们还有联系时,微信还没开始推广。

一张母亲年轻时照片的背面,写着“22岁”。
金华在书中最后的夹页上写道:“有一次堂弟突然跟我说他学会游泳了……他说他自己一个人去河边玩,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周围没有人,只好扑腾着游起来。”正是想到这个故事后,他才给书取了“如果我掉进水里”的标题。

而封面的照片,是他用胶片拍的一张旧作。模糊朦胧的一段树枝,正似沉入水中后向外看到的视野,与标题准确呼应。封面的颜色,也是偏灰的湖蓝色,象征着那片曾差点吞没弟弟的水域。

结构与编排

在结构上,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段是对家庭相册的整理,后半段是金华回乡后在堂弟曾经住过的老房中拍摄的照片。“前面是虚构的,后面的是实际的”,他把自己的父母和堂弟组成了一个虚构的家庭,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嫁接。

金华把自己的父母叙述为“大众而普通的父母表象”,从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切入,用不同的场景、人物和表现形式,使母亲形象更丰满。接着用大跨页引入父亲的形象,按照两人相遇、结婚、生子的顺序,完成了前半段的叙事框架。
这本书注重形式美感和细节呈现的方式,比如为了营造相框的真实感,金华在印有母亲艺术照的一页上划开四个口子,将另一张活动的艺术照插了进去。再比如,书中不仅有照片,还有储存在他家庭相册中的各类票据:百货大楼购物保修单、供销大厦兑奖券、父母结婚置办家具的清单等等,他将这些票据印在半透明的硫酸纸上,在书页上再现了票据插在相册中的样子,还特意折出折痕,颇具陈旧感。

孩子形象的出现作为分界点,引出后半段中堂弟的真实生活画面。堂弟的一些旧物件:挂历、游戏机、笔记本、铅笔,也被印在硫酸纸上,有些老电影的影调。堂弟家的旧房子现在是奶奶住着,金华用几张碎片的影像呈现了那栋房子中有些破败的模样。
金华父母结婚时的票据,印在半透明的硫酸纸上。
金华把自己和弟弟童年的照片放在一起,营造一个看上去无差别的童年景象。这其中只有一张是弟弟的:上排左数第二张。其余都是金华自己的照片。

堂弟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很多照片和信息都被丢弃了,出现在书中的过往只有几张照片,加上后来的几张静物照,构成了哥哥对弟弟的不完整的回忆,正如金华所说的,“前半部分铺的很重,后半部分轻了”,客观素材的缺失,造成了这个小小的遗憾。

摄影书有完整讲述的分量

金华的毕业作品就是探讨家庭关系主题的作品(装置+摄影),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毕业作品的延续。虽然家中只有两本半家庭相册,留给他的探索空间没那么多,但对金华来说,凝视家庭照片行为本身,正在变得越来越有趣。

“摄影书是有分量的,不仅仅是拿在手上的分量,更是完整讲述的分量”。金华很珍视摄影书这种表达方式,做书的过程,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编排、讲述,在方寸之间梳理思绪,这是其他照片呈现方式难以替代的。
堂弟住过的老房子中的景象。别针别着的硫酸纸,是金华找到的堂弟的旧物件,只有寥寥几样。
老房子中稍显破败的景象。


编辑照片,也是在编辑情感。虽然堂弟失落的情感难以找回,但重写的家庭相册会成为一种亲情的补偿。金华还没决定何时把这本书给弟弟看,也不知道老照片是否会触痛他的脆弱神经。但这本书所代表的绵绵亲情,总会慢慢释放,最终抵达堂弟的内心。
访谈人
雀儿,新型图片编辑,拍照小学徒
愿在摄影和视觉的世界里,暗中观察


回顾往期访谈,请戳下面的链接↓↓

叶婷婷《我们》

陈佳妮:《近》

徐刚:《丽丽》

梁子龙:《还乡拾物》

白墨:《童年录》与《西山叶落考》

张豪夫:《无法触及》

周娜:《奶奶与那些花儿》




    关注 OFPiX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