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争鸣】周闻道:浅谈散文的张力

 

周闻道,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杂志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十月》《花城》《美文》《散文》等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在香港《信报》等担任财经专栏作家多年,在《美文》杂志开辟专栏。出版《点击心灵...




浅谈散文的张力
一一以林中蔓青《昨夜无寄》为例
周闻道


最近群里有朋友谈到文学的张力,顺便续个貂。

张力,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内部产生的相互牵引力。自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艾伦•退特上世纪30年代,首次将张力理论引入文学批评后,文学张力便成为英美新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一直受到西方文艺理论界的关注。作为文学范畴的散文,肯定离不开张力。

什么是文学的张力?按照艾伦•退特的定义,是指在文学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这里的“外展和内包”可以理解为外延和内涵或整体容量。无疑,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是各个层面文学张力的平衡体 ,包括意象、意境、内容、叙事、布局、语言等。《红楼梦》包含了对当时整个社会制度的厌憎与留恋,对人生的追求与超脱;海勒的《出了毛病》,则是当时社会痛苦与欢笑、荒谬、残忍与柔情的结合体。

文学是叙事类文体,叙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文学的张力主要表现为叙事张力和语言张力。窃以为,散文的张力,可理解为散文作品通过叙事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和生命的穿透力、扩展力和审美力。这里以本群九月征文中林中蔓青 的《昨夜无寄》(下称“林文”)等文为例,站在在场写作审美本位角度,从叙事和语言两个层面,谈谈对散文张力的看法。

穿透力。即作品的内包力,主要指作品对现实的介入深度。介入是文学的担当道义,也是在场的旗帜。介入有深浅之分,优秀作品的介入,当是整个社会当下最深处的痛。林文写的是生育问题,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时期的“多生一个”,而且是在国家全面放开二胎后,传统生育观念的最新呈现一一“儿女双全”。这就使得她的书写具有了强烈的当下性。

可是,作品主人凯这个本来无可厚非的想法,却演变成了一个惊天悲剧:妻子死了,儿子抓了,新添的女儿命运无寄。表面看,这个悲剧的根源是凯的传统观念,实际上却是这个社会的深层病征一一医疗制度、养老制度、户籍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企业制度,甚至政治体制等的综合呈现。在这个悲剧中,大家都没有错,包括大行其道的现实制度和凯的求子之心。但悲剧却发生了,或者说正是这种社会综合病征与凯爱的结合,铸就了这个大悲剧。按照王国维的对悲剧的划分,这种“无罪之罪”正是“悲剧中之悲剧”。

扩展力。指作品的外展力,主要指作品对社会的容量宽度。林文在短短的五百余字中,以凯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在叙事与语言上都表现出了较大张力。在叙事方式上,作品以多线叙事方式,构建了一幅社会网络图。这些线包括:二胎政策一一凯家生育一一儿女双全一一家破人亡;医疗体制一一民办医院一一庸医害命;司法制度一一办案潜规则(运作)一一人财两败;户籍养老制度一一空巢老人一一养儿防老一一希望破灭;政治体制一一企业制度一一职工命运;虚假广告——公共信息混乱——陷阱处处一一消费者迷茫;社会管理一一食品安全一一问题奶粉;等。这些线,巧妙地被作者引入作品,有些明,有些暗,有的彼此钩连,以叙事对象凯的家庭悲剧为主线,相互交织,构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情景框架图,让作品对意义的表达得到巨大扩张。

同时,作品在语言张力上,也颇具特色。比如在谈到失去母亲的小女儿朵朵因“营养不良”而“被医生护士‘折腾’”,我们又会想到前面所说的私立医院、庸医,年轻健康的母亲都被医死,生命脆弱的婴儿会怎样;因刚出生就失去母乳、营养不良的朵朵,“喝奶粉又提心吊胆”,又会让人联想到我们的食品卫生管理体系众多的问题,仿佛被推入一个生命的危城;而紧接着的一句,更令人回味无穷,想到的问题更多:“接受……吧,可又……”表达这里的纠结,可选择“可是”、“却”、“可”等词,“可又”无疑是最好的。它表明,朵朵的母乳问题,已是这个家庭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切而艰难的现实问题,并且经纠结已久也没解决,接受与不接受,都面临许多矛盾。苏轼说的“辞达”,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这样的语言,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蕴含着丰富的“言外之意”,不同的人,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解读。

审美力。就是作品带给人的欣赏、品味或领会的美学感受,与作品的审美空间直接相关。完整的审美范畴,当是审美、审丑和审智的有机融合;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福斯特的“带风景的房间”,可阅尽人间无数。中国古典美学中,老子就提出了意象说、意境说和审美心理理论。文学作品的美学蕴含,是对心灵状态的考察和陈述对象的评价。因此,柏拉图预言,“美是难的”。

林文的审美力,除了体现在前面所说的深刻之美、外展之美外,还有审丑之美、审智之美、结构之美、叙事之美。在该作品中,作为美学范畴的丑,是在叙事中展现的,诸如私立医院庸医致人之死、司法审判中的“运作”、空巢老人的悲哀、凯不为领导挡酒的降职降薪、问题奶粉的恐惧等。它正如伯克相对于崇高所说的“与美无关,它更接近于丑。”作品通过叙事呈现出来的对当下现实的深刻思考,直至结尾处巧妙的“凯含着泪,望着黑夜”,既是结构性审智,又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真正实现了文微意宏的审美效果。

从在场写作审美本位看,林文是个值得肯定的文本。但用更高的标准衡量,也还存在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比如,由于篇幅所限,“硬压”之下,语言的圆润度和诗意美会受到一定影响;将高密度的社会信息压入一个小小文本,让人难免有点压抑的感觉,有人甚至因此怀疑它的真实性。短短小文,有几处使用了成语。须知,任何成语,或者形容词,都是一种转意式表达,难免产生被本意的遮蔽;更高标准的在场写作,主张汉语回归,即用本真的语言表达本真的世界,反对使用成语、习惯用语和形容词。

在本群几期参赛作品中,在叙事、语言和审美中具有张力的作品还多,比如雪夫、东珠、哭之笑之、韩冬红、清雅、小河、薄暮、六六、小四、糌巴卓卓等的作品,他们有的甚至没有得过奖,但文字的张力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也是一家之言,欢迎砸砖。

2016年9月28日夜草就

(责任编辑:刘爱国)



周闻道,在场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杂志主编。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十月》《花城》《美文》《散文》等发表作品500余万字。在香港《信报》等担任财经专栏作家多年,在《美文》杂志开辟专栏。出版《点击心灵》《七城书》《对岸》《边际的红》《家的前世今生》《庄园里的距离》《暂住中国》《国企变法录》等文学专著13部,经济学专著3部。先后获得孙犁散文奖、首届西部散文奖、四川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



在场编辑团队

总    编:周闻道

副总编:晓来轻酌

编    校:邹安音(组长)、宁静(副组长)、钱昀、偏说、刘小四、六六、刘爱国、刘月新、杨培铮

朗    诵:海之魂(组长)、郭万梅、赵文、鹤山丁丁、杨丽、花语、龙丹、吴海燕、章涛

阅评组:郭连莹(组长)、润雨、王茵芬、夕夏、高影新

制    作:晓来轻酌、相相、袁志英
投稿须知

在场公众平台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无论长篇散文还是微散文,请勿一稿多投,已在其他的公众号发过的,请勿投。所有来稿须经编辑审核或修改,一月之内未发表的稿件请自行处理。来稿请附上简介和照片。

在场微信平台投稿邮箱:zczy0838@126.com

《在场》杂志投稿邮箱:zczy0838@163.com

在场网站:http://www.zczysw.com/


    关注 在场主义散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