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俗旅游那些事儿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民俗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民俗学通过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研...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民俗文化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民俗学通过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揭示民族文化的真谛,总结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抵御外来文化的侵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民俗与旅游血肉相连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合,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等古代著名游记中,有许多对当时各地民俗事象的记述和分析。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是旅游的重要内容。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围,旅游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在民俗旅游中均有体现。民俗旅游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给人以文化的享受,使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民俗旅游除具有旅游的一般性和文化特性之外,还有独特的文化特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了解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是最好的窗口。民俗具有稳定性特征,一种民俗事象一旦形成,便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固有形态,有的甚至几千年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如在我国传统婚俗中,婚嫁礼仪的规定始终没有超出“六礼”的范围,只是在具体程序上略有删减,在具体物品上稍有替换。此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地域性是民俗的重要特征之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在地域上的差异。民俗的地域性特征决定了在民俗旅游中必须发挥特长,以某一地域特有的民俗事象来吸引旅游者。地域民俗的魅力首先在于它是独有的,这在饮食民俗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民俗旅游所展现的文化是一种鲜活的动态文化。

虽然民俗旅游以展现传统民俗、地域民俗为主要内容,但它所展现的文化并不是典籍上所记载的、博物馆中所陈列的静态的、甚至是已死的文化,而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文化. 由于民俗是以人的具体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式,决定了民俗的动态特征。无论是民俗仪式、还是民俗意识,总是贯穿在人的各种行为之中。即使在今天的民俗旅游以及其他某些活动中,人们有意制造的一些所谓的“失传”的文化,也是以一种活的、现场表演的方式存在着,是一种“复活”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民俗所具有的传承性特征,使那些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旧遵循的各类民俗事象具有了历史沧桑感,随手拈来的一种民俗活动,或许就可以追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的历史。

旅游的经济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经济特质。除旅游收入以外,民俗旅游还有许多潜在效益,这些效益并非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首先,民俗旅游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民俗旅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者,这些旅游者的到来,既可以开阔当地人的视野,又为旅游者了解当地民情民风、增加印象提供了良好机会。其次,民俗旅游扩大了当地知名度,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投资者,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山东省潍坊市自1984年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来,每届都万商云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民俗旅游带动商业贸易活动,已经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b]对话
[/b]
离开了土生土长的人  是对民俗最大的破坏
记者对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

您说民俗学与旅游有很密切的联系,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是民族风情的主题公园。其中的民族风情,从节日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提炼出一些因素,形成主题公园。实际上主题公园都是这样的,包括迪士尼,都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的体裁,比如民间故事等成为其电影、场景、人物的内容,这些都是民俗。民俗的概念很大、很宽泛,其中民间文学是很重要的部分。香港的宋城、美国的明轩园林,是以展现我国历史民俗来吸引游客的旅游项目。

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四川省自贡市自1964年春节起,利用节日前后举办过多次大型灯会,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游客一年比一年多。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的山东省安丘县石家庄村,发挥鲁中地区乡村民俗的特色,以外国旅游者在农民家中“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做农家活、随农家俗”的民俗旅游为内容,非常有吸引力。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是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和风筝产地,该村也是山东省乃至全国较早通过民俗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村庄。

山东青州的井塘村是一个明代古村,是一个纯石头村,电视剧《红高粱》的许多场景就是在那个村子拍摄的。该村依山而建,后来因为生活不方便,老百姓陆续搬到新村,但古村还完整保留着,村落结构、石板路、碾房、庙宇等都还有,很适合再造一些生活场景,如今成为青州重要的乡村旅游景点。

现在的很多旅游产品,包括古街古镇的开发,多数都是对民俗场景适当调整的结果,以适应展示的需要。既然要进行旅游开发,就不能是纯生活的状态,但调整得过多也是不行的,就是主题公园而不是民俗旅游了。民俗旅游还是要有当地人自己的生活,同时又考虑到外来游客的特点。当年深圳开发中国民俗文化村时,许多知名民俗学者是参与其中的。



在把民俗文化开发、包装为旅游产品时,您觉得尤其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旅游开发对民俗是保护还是破坏,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早期开发旅游市场时,强调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类,实际上我认为,民俗资源是旅游的第三大资源,而且民俗资源恰恰是最适合旅游的,因为民俗是可以体验的、可以互动的。

现在的旅游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走马观光式的旅游,特别强调参与性。民俗活动恰恰适应了这一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讲,民俗资源的丰富性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今天的旅游开发中,不能只考虑民俗中个别的可被利用的因素,而应该整体考虑民俗的特点。

比如在一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基本因素是人,那种把原住民都搬迁出去的办法,是破坏性的,再造的民俗不论多么精致,都是假民俗、“伪民俗”。关键是人,离开了土生土长的人,是不行的,是对民俗的最大破坏。游客来到一个地方,除了看建筑,更重要的是看当地人的生活。民俗的整体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地的人,而且这些人一定还要在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只是适当加进一些表演。

以前老百姓有了积蓄后,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修房子,所以老房子能保留到今天不容易。我觉得今天发展旅游时,要把握的重要一点是当地人的意愿,不能过于强调旅游对推动GDP增长的作用。如果当地有发展旅游的条件,老百姓也愿意,我认为就可以做。但现在的许多情况恰恰不是这样,是当地政府和开发商有意愿。济南市边上有一个朱家峪,就是把当地人都搬迁出去,那就不是民俗旅游,而是主题公园了



做了这么多年民俗学的研究,您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吗?

       民俗学既是一个历史的学科,也是一个现实的学科,而且首先是一个现实的学科,现实是着眼点,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东西,因此必须要了解民众活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这些活态的内容很多,其中那些具有历史传承的、今天还活着的,就是民俗学要研究的内容。

在民俗学研究中,口头传承的内容很重要,老百姓给我们讲一个“我爷爷的爷爷”的故事,可能也不过100年,但这是十分重要的活的历史。对于活态的文化,民俗学者还需要利用碑刻、族谱、史志等材料去考证,这就需要书斋里的功夫。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冷板凳是一定要坐的。但最重要的是要观察现实生活,参与观察,做田野作业,寻找自己作为一名民俗学者的着眼点,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起码不那么枯燥。



叶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宗教事务局特聘专家。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曾长期任教于山东大学,是山东大学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点的主要奠基者,曾担任学科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
图文来源    中国旅游报

本期编辑    张   迪

审核编辑    刘昱麟

主        编    六月的竹





    关注 定州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